他靠一双泥腿走进人民大会堂 ——访广西日报柳州记者站站长谌贻照

南国今报 2018-11-17 16:01 大字

2017年8月14日,谌贻照(左)在当地干部陪同下,从融水杆洞灾区突围。 今报通讯员杨庆峰 摄

今报记者巴方

认识他的人,大多都叫他“照哥”。照哥大名谌贻照,广西日报柳州记者站站长。他一直潜心在一线采写新闻,足迹踏遍了柳州记者站辖区苗山侗寨的山山水水和柳州各大企业的车间一线。2005年,他采写的消息《融安乡镇干部角色转变受欢迎》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今年,他在大苗山深处的洪灾灾区“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广西日报新媒体部以此为核心素材推出的融媒体报道《柳州融水突围记》,荣获中国新闻奖融媒体短视频项目(集体)一等奖。

1照哥捧回金奖杯

但凡吃新闻饭的,谁都知道“中国新闻奖”这几个字的含金量,全国新闻工作者那么多人,一年获奖的才有几个人?可照哥居然能够两次获得殊荣,并且在今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暨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照哥作为一线记者和媒体融合奖一等奖获得者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上台做了发言,捧回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金奖杯。

让照哥拿到金奖杯的,是广西日报创作的融媒体报道《柳州融水突围记》,获今年新增的媒体融合奖项融媒体短视频项目一等奖。他就是那位“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真实画面的记者,也是这篇报道的主创。

2两次徒步突围

2017年8月12日清晨,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突发特大洪水。照哥从柳州驱车8个多小时,翻山越岭赶到大苗山深处的灾区现场。

当晚7时30分,他在广西日报柳州站官方微博发出灾区干部群众抢险自救的图文后,乡里电力、通信、交通全部中断,自此他便与外界“失联”长达数十个小时。这数十个小时里,大雨滂沱中,他在抢险一线用一台手机进行图片和视频拍摄。在涨水的河边,在被淹的楼房上,在内涝的乡村街道上……一张张珍贵画面迅速被记录下来,为后来的融媒体作品提供了宝贵的短视频素材。

为把灾区的情况尽快向外界传递,及时争取救援,他两次从杆洞往外突围。第一次,因天黑无法穿越太多塌方,艰苦跋涉近8个小时后失败而归。第二次,他仅带两台手机往外突围,冒险越过40处塌方点,趟过湍急的山间洪流和泥泞,终于见到前来接应的救援人员……

读者并不知道,呈现在眼前的新闻,背后凝聚着记者的多少辛劳和汗水,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这个金奖杯,是国内首次颁发的媒体融合奖项,该奖没有被经济更发达、人文素养更高的北上广和长三角地区拿走,却被相对落后的广西夺得,值得探究。事实上,至今很多传统媒体甚至连融媒体是啥玩意都还没弄清楚,可是照哥作为一名资深的老记者,硬是不断钻研,靠自己摸索,走到了时代前沿,让传统媒体也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新的光彩。

3睡门板的记者

融水县委宣传部新闻股的覃天阳,经常与各路记者打交道,与照哥更是熟悉得不得了。照哥爱跑乡下,尤其偏爱融水县,覃天阳经常和他一块采访,一来二去,便看出了照哥的“门道”。

照哥是来自贵州山区的侗族,但是会说好几种少数民族的语言。2013年,覃天阳陪照哥采访融水农村道路建设,坐上了照哥的车。他发现照哥一路拍摄一路前行,时而用侗话,时而用苗语,与当地干部群众交谈。一路跋山涉水5个小时后,车子稳稳当当到达苗山深处的安太乡。覃天阳大惊:自己竟然如同外地人,照哥好像才是地地道道的苗乡人。

在基层采访,照哥从不给老乡添麻烦。一次,他跟随县里的文艺工作者送戏到红水乡的良双村。知道住宿紧张,他把自己的房间让给女演员住,自己到村部拆下木门,在门板上头枕摄影包便安然入眠。一早醒来,装好门板就投入采访。老乡们感叹:“这种睡门板的记者,我们觉得好亲近好喜欢。”后来,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村里住宿紧张,他都会悄然让铺,睡在自己的采访车上,从来不对食宿提出任何要求。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照哥不止一次告诉基层通讯员,做新闻要有三个原则——不到现场不写稿,不自然不真实不拍摄,不写假大空的套话废话。他说,只要把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融入血液,就能做出感人的好新闻。

其实这就是照哥拿到金奖的“门道”,你看得出,却不一定能做到。他自己对此并不隐瞒,而是照此方法带领身边的同伴,一起努力向前。

新闻推荐

当好东道主 展现新风采

连日来,虽然天公不作美,但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城仍是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城区道路上,建设工人正在加班加点;各景区正加紧进行游...

融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融水苗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