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共享学校 贵州从江乌英教学点有27名黔桂两地学生

贵州都市报 2018-09-26 18:32 大字

孩子们正在学习课文《对韵歌》。本文图片 贵州都市报 图

9月25日,贵州省从江县翠里乡南岑村乌英寨乌英教学点。课间,一群小孩玩得正欢。“快看,飞机!”二年级学生潘正伟一声惊呼。顺着他指的方向,天空中划过一道白线,引得孩子们欢呼雀跃。潘正伟数得很清楚,这是他第11次看到天上的飞机飞过。虽然连县城都没去过,但潘正伟的梦想却是当飞行员,带着同学们飞出大山,飞向外面的世界。

乌英教学点目前有一、二年级及一个幼儿班。其中,广西籍学生18名,贵州籍学生9名。

乌英寨是个“一脚横跨贵州广西”的地方,距离从江县城有3个小时的车程。乌英教学点现在有一年级、二年级和幼儿班。其中,广西籍学生18名,贵州籍学生9名。南岑村党支部副书记潘永雄笑着说,“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这是一所“共享学校”!”

乌英寨有140户692人。其中,100户484名村民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0户208名村民属贵州省从江县翠里乡南岑村乌英寨。村民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生活悠然自得。

群山掩映的木质吊脚楼下,一栋白色两层教学楼格外显眼——这个跨省教学点只有两位老师,贵州籍的吴仕生和广西籍的梁玉田。

贵州籍老师吴仕生正在给二年级学生上课。

每天,乌英教学点的操场上,吴仕生总是一次次吹响小叫笛,学生一听到笛声,便迅速跑进教室。这样的日子过去了35年,不知不觉中,吴仕生送走了上千名学生。

乌英教学点建于1957年,但那时只能流动办学。直到1968年,村民们搭建了一间简易的木房子,学校总算固定了下来。2013年,广西融水自治县教育局出资49万元,在原址修建了教学楼。“贵州出地皮,广西出资金,两省区合力,建成了新教学楼。”吴仕先说。

从学生人数看,广西籍学生历年比贵州籍多。根据孩子入学情况,教学点开办的年级数也在变化,最多的时候办到五年级。

山里的孩子格外珍惜读书的机会。8点上早读课,不少孩子7点半就到学校了。9岁的广西籍学生吴燕春读二年级,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班里成绩很好。吴仕生说:“她很努力,又是一个大学生苗子。”

吴仕生清楚地记得,一天放学后,已经傍晚6点半了,而吴燕春和潘正伟却还在教室里。原来,当天一道数学题,潘正伟没听懂,吴燕春便留下来辅导他。“孩子们同吃一井水、同走一条路,苗年也都是在一起庆祝的,其乐融融。”吴仕生感慨。

“乌英苗寨适龄儿童入学率一直是100%,已经送出了10名大学生了!”吴仕生自豪地说。他相信,因为这所“共享学校”的存在,苗寨里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孩子会越来越多。

(原标题:《黔桂大山深处,有所“共享学校”》)

新闻推荐

增强规范使用文字意识

今年9月10日至16日是第二十一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为不断增强广大群众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9月14日,柳...

融水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