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动听芦笙 奏响美好生活

柳州晚报 2018-07-19 14:50 大字

梁炳光的儿子梁瑞辉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芦笙制作技艺,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梁炳光用传统的定音器为一把新做的芦笙校音制作芦笙的部分工具给笙管开口准备插入铜制簧片插入铜制簧片梁瑞辉调试芦笙

记者 陈健明

芦笙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苗族和侗族人民的记忆中,这种簧管乐器承载着从他们血液中孕育而出的优秀文化。每逢坡会,必有芦笙助兴,大有无“笙”不欢的感觉。

7月11日,记者到融水苗族自治县探访人称“芦笙王”、201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炳光。还没进他家,就听到了时断时续的芦笙声。进到屋里,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戴着老花镜,正在一遍遍地试吹芦笙,先吹一下半成品,又吹一下成品,凝神静听,仔细比较音调的细微差别。

“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梁炳光说,制作芦笙要经过备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环节,每一道程序都是手工完成。笙斗又称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锤形,长46至56厘米、宽4至9厘米、高3.5至8厘米,细端再接一根长约15厘米、外径约1.8厘米的竹管为吹口。梁炳光说,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黏合,外部用细篾箍5至7圈而成。

紧接着在笙斗中,呈75度至90度角纵向插入两排笙管,多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每管入斗处装有一个呈长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铜制簧片,每管进斗处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簧片多用响铜制作,簧料下好后,划出簧舌轮廓线,用小凿子凿透,锉削掉毛刺,放入炉火中加热,待到微红时,用钳子将簧框略微夹拢一些,使舌与框之间缝隙缩小,然后放入水中蘸火定型,这种经过“火炙”的簧片,吹奏时省力,音色美妙。

一堂芦笙的每一支芦笙都必须同一个音调,音调不同吹奏出来的声音会参差不齐。有两把芦笙的声音相近,记者完全听不出差别,而梁炳光一吹就知道问题出在哪。“这把声音有点低了。”梁炳光拿起刀刮一下簧片,同时把竹竿的洞孔刮大点,不断微调,“簧片刮薄点,声音更清脆,竹竿的洞孔刮大点,排气会更顺。”

吹芦笙的苗族、侗族同胞通过笙管上端的出音孔,使音量得以扩大,不但音色优美动听,还富于变化,展现了芦笙贯穿古今的生命力和极富思想感情的符号象征性,彰显了苗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迁徙、锐意进取、守望相助、奋发向上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闻推荐

融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400人

本报融水讯“通过人社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和给予的创业后续服务指导,我得到了10万元的农民工创业担保贴息贷款,用来养殖香鸭...

融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融水苗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