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满盆的米油香

柳州日报 2018-06-24 10:05 大字

“水碾碾出来的米更好吃。”小河村村民何荣元对记者说,“你不要笑,这不是错觉,真的更好吃。”

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距离县城有130多公里,是整个融水县最偏远的乡,有“深山中的美人窝”之称。从融水县城出发,驱车行驶4个多小时到达杆洞乡集镇,然后再沿着一条窄小的盘山公路走1个小时,才到达小河村。许多苗族群众定居在这样的深山之中,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水力便是他们能寻找到的最方便、最廉价的能源。

6月15日,记者来到小河村,走进村子,就能看到一条浅浅的小河。小河清澈见底,河水冰凉,河中间有无数巨大的石块。河边有一些小房子,从高处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站在河中间的巨石上看,就能看到房子的下方颇有玄机——河道旁边砌有一条沟渠引水,房子下方有一个横向放置的水车,随着水流不断旋转,这就是水碾。

“我们村现存最老的水碾是1933年建造的。”何荣元一边带记者前往查看还在使用的水碾,一边介绍。整个村现居住有365人,拥有7座水碾房,目前能用的还有4座,其中常用的2座。记者到达现场时,恰巧有一台水碾正在运行。

据悉,杆洞乡范围内保留有三种水碾:卧式水碾(水轮安放在碾房下面)、立式水碾(水轮侧立在碾房旁)和水碓。水轮,作为把水流的能量转换为旋转机械能的机械,在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开辟了人类利用水力的道路。在古代中国,它是水碾、船磨、水磨、水运天文仪器等机械的原动机。水碾,是利用水轮将水流的能量转换成旋转的机械能,从而带动石碾将谷物去皮、碾碎的机械,在粮食加工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记者在小河村见到的水碾房为卧式水碾,均建在河岸水量较大、地势相对较低的地方。

何荣元告诉记者,小河村平均海拔高度有800多米,天气寒冷,冬天会下雪,所以每年只能种植一季稻谷。一台水碾每天能加工100公斤稻谷,满足村民自给自足。这两年,村里引进了电动碾米机,处理100公斤稻谷还不到2个小时,村民也开始用电动碾米机加工稻谷。何荣元说:“可能是电动碾米机在碾谷子的时候温度太高,也可能是力度太大,把大米表层的米油都刮掉了,煮饭时就没有那层亮亮的米油。水碾碾出来的米,煮饭时有满盆米油香味。”

59岁的村民韦信祥也是对水碾比较有感情的人。他告诉记者:“建一台水碾不容易。你看到的这台最老的水碾,大约是1933年,村里的5户人家一起合力修建的,包括引流的水渠、房子、里面的石碾。我听老人说,当年这个水碾整整建了2年才完工。”水碾使用木头作为传动轴心,碾米的碾子和槽是石质的,碾子和槽的形状很有讲究,只要角度对了,在碾米的过程中稻谷就会自然翻动,碾得非常均匀。现在村里的水碾都很有年头,经常使用难免磨损,大家要从附近的尧告村请石匠师傅来定期修理维护水碾。

那么,修理水碾的石匠师傅数量多不多?记者在尧告村找到了60岁的蒙玉三。蒙玉三是尧告村里比较有名的石匠,从1991年从事这个行业至今。蒙玉三说:“融水的水碾目前主要在尧告、贝江、高强、岩屋等地。以前村里没有通电,山路不通,人也很穷,所以大家都是用水碾加工稻谷。现在通电了,交通比以前顺畅了,也有了电动碾米机,使用水碾的人就少了,我的活也少了。”

水碾的制作工艺并不算复杂,算是比较原始的机械,但修建和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建一台水碾需要好几个师傅同时工作,不算木工,仅加工石材就需要一个多月时间。“现在村里都通了电,电力机械更方便,水碾的使用少了,修理也少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我也没有徒弟。”蒙玉三说。

从水碾到电动碾米机,从不通路、不通电到“村村通”,从生活穷困只能自给自足到生活宽裕,在柳州市多年来扶持乡村和精准脱贫工作的强力支持下,更加方便并且便宜的电动碾米机走进了小河村村民的生活,水碾的辉煌即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幕。

也许不久之后,水碾碾出来的粳米和糯米、深山中原始的稻谷品种会成为热销的精品。而远离大山的苗族群众,他们的乡愁,将会变成满盆米油的清香——我在这头,水碾在那头。

本报记者

练冰 侯静雯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创新党建品牌

6月13日,广西首个“党建红·数据真”党建品牌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古鼎村揭牌创建,标志着党建工作与住户调查工作深度融...

融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融水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