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展技艺 饰物美苗乡
马贵兵在捶打银条银饰上的每一处细节都凝聚了马贵兵的心血华丽的银饰绣球精美的银头饰戴上银头饰,展现苗家风采。
编前语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柳州文化润物细无声。生活在柳州这座城,你可以从方方面面感知柳州文化魅力,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婚丧嫁娶。而今日起,本报《柳州手艺》栏目,从介绍美食转为讲述手工艺者的故事,通过面对面交流,展示他们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展现一个个工艺品制作者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精神。开篇我们一起走进融水苗族自治县银饰工艺传承人马贵兵的银饰世界。
○○记者 覃科 见习记者 覃珩
火焰喷出,蓝光映照在马贵兵的眼镜片上,他眯起双眼,全神贯注地熔化银条。银条在他粗犷的手中,通过锤、剪、拨、拉后变成银丝,再幻化成灵动的小鸟或鲜花形象。“你爱它,它就会呈现出你喜欢的样子。”6月4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西民间工艺大师马贵兵,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双龙沟景区的工作室对记者说。
“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苗家人爱银,每逢节日坡会,更会盛装披银,戴凤冠花帽、胸牌步摇。这一苗家独有的“银饰文化”,在融水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苗家人爱银饰,不仅因为银饰可以辟邪,还象征着长命富贵。”马贵兵说。
1975年出生的马贵兵是融水县香粉乡中坪村人,他十七岁就跟随父亲学习苗族银饰制作手艺,入行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每年春节前都是打制银饰最繁忙的时候,但过去苗族银饰样式比较简单,花色略显单一。”马贵兵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传统手艺打造出来的银手镯,“你看这个就是最典型的苗族银饰,基本是素面,雕花很少,这和制作工具和手艺有关。”
马贵兵介绍,过去制银手艺人的工具就是一口大铁锅、一个拉风箱、一把铁锤,很少有银饰精品化意识。而银子种类分为苗银、老银子和纯银,手艺人过去打制的多为老银子。老银子杂质多,质地硬又难打,所以火候掌控特别关键。“火太大或太小,制作出的银饰都易碎,因此熔银的温度必须保持在800℃至900℃之间。”
简陋的工具限制了创新,但是有想法的马贵兵却不肯守旧。他不甘于只用银子做装饰品,而是找人重新设计银饰,不断反复试炼制银。在他那小小的工作台前,可以看到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工具,光是捶打银饰的铁锤都有大、中、小3个型号。“因为一件银饰至少要经过熔银、捶打、镌刻、焊接、洗银等近二十道工序。你看我手掌的中部、食指、中指位置明显泛黄凸起的老茧,都是反复练习、历经无数次失败留下的印记。”马贵兵说。为创新手艺,他还在自己的工作台前摆放名家作品,一有空就坐下来,认真琢磨研究他人的工艺手法,再慢慢模仿形成自己的风格,成功开发了银丝拉丝工艺。“感觉就像十月怀胎,银饰和人一样,需要情感的注入,不然它会有脾气,造不出好作品。”马贵兵颇为自豪地说。
手艺创新成功的马贵兵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告诉记者:“银饰像衣服一样要紧跟时尚,所以得不断创新。”马贵兵说着就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用银丝拉丝工艺制作银芦笙的照片。他说:“这个芦笙高60厘米,宽30厘米,是第一个银饰芦笙,以前从没有人做过,现在这件作品已收藏在融水县博物馆。”从照片上看,银芦笙镌刻了浮雕花纹,独具特色,造型精巧。马贵兵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制作这件作品,其中最难的工艺是雕花和卷银片。“当时,雕花怎么都做不好,因为一刻花银片就会凹下去,体现不出花纹的立体饱满。后来,我到外地学习,不断地找工艺师傅交流,才知道卷银之后要在其圈内注入松香,再雕刻,花纹才能好看。”马贵兵说。而卷银片,马贵兵也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银片切片必须精细到毫米,而且大小均匀,否则影响美观。马贵兵的精益求精,让他制作的芦笙系列作品在2006年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作品邀请展展出,并获得一等奖。而银丝拉丝工艺不仅可以制作出传统的苗族头饰、手环和胸牌,还可以制成书签、茶壶、梳子等常用物品,为银饰开拓了新的市场。
敢为人先,必有收获,马贵兵的拉丝工艺作品深受市场欢迎。但苗族银饰手工艺人越来越少的现状让他很担忧。为此,他于2012年在融水县雨卜乡开了一家民间工艺馆,从云南、贵州等地收集了800多件苗族银饰工艺品,每年定期展出,并接收弟子学习制银工艺。“广西有很多优秀文化,比如花山岩画,我想把这些素材镌刻在银饰上,佩戴在人们身上,让花山岩画与银饰一样有生命力,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马贵兵说。
新闻推荐
清晨,走进融水镇新国村古选屯寨门。一眼望过去,整洁干净。美丽的荷花池,绿色植被环绕四周。一名银发老奶奶步伐稳健,手挥竹扫...
融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融水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