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多同龄人在城市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时,85后山妹子石秋香却在湘桂黔交界大山中采灵芝、育竹荪、种红薯 把小山珍变成大财富
这个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水东村小洞屯长大的年轻人,10年前走出山村进入一线城市深圳,5年前返乡做了一名山村创客。
用脚步丈量山间曲径,这几年,她的收获远远不止山货那么简单。
创业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
就读于原广西中医学院药物制剂专业的石秋香,凭着对专业知识的热爱,毕业前已经与深圳一家医药连锁公司签约。在公司,石秋香每月的销售成绩始终排在部门前两名。半年后,她就由公司的销售业务员升任销售主管。
在公司工作的几年,石秋香注意到,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各类养生产品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公司收购的野生灵芝价格持续走高,这种食品在市场供不应求。她的家乡盛产野生灵芝、林下竹荪等特色农产品,但山地连绵,与外界交通不便,这些产品多数在本地流通,少部分作为原材料低价销售给外面的商人。石秋香萌发了返乡创业的念头。
2013年,她从深圳辞职回到老家。这一决定在她的朋友圈中激起不小的波澜。父母也担心她从一线城市重回山村会遭到村民的误解。石秋香却坚定自己的想法:创业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不辜负自己心中的健康生活梦。
2014年7月,石秋香创立了“秋野家山珍”品牌,主打以野生灵芝茶饮为代表的中药茶剂。她带领团队走村入屯,挨家挨户找野生灵芝。连续几十天的奔波,上山下乡进城……石秋香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喊累和休息的权利,每天晚上回家打开电脑,都要安排十几项工作,买回来的瑜伽垫两个月还没开封。药学专业出身的她总是劝朋友们早睡,自己又不得已熬到半夜。“创业的道路是自己选的,就像中国女排即使哭着也要打完。”石秋香这样鼓励自己。
为打出品牌先拍照后采摘
野生灵芝产量不定,加之村民保存不善有些会变质,石秋香并非每次下乡都能如愿满载而归。5公斤、3公斤、1公斤……甚至零收获,但她依然选择坚持,因为下乡不只为收产品,还在于建立更广泛的货源渠道。
为了减少亏损,石秋香连续几个月练习如何分辨野生灵芝与种养灵芝,收回来的野生灵芝即使忙到凌晨两点也要及时烘干。收货时,石秋香也要求农户家的灵芝不出现虫眼、霉点。村民抱怨她收货标准太挑剔,甚至自己人也不讲情面,但他们也承认石秋香给出的价格是收购商中最高的。
公司的利润需要源源不断的订单,为此,石秋香每次上山收货都会带上单反相机。发现一只灵芝,她会先拍照再采摘,这些记录采摘过程的照片逐渐坚定了客户的信心。一些抱着试一试心理的客户确认了这些野生产品的价值,大家口口相传。不到两年,公司就有了800多名稳定客户。每到夏季,石秋香还会组织客户实地参与野生灵芝采摘,品牌知名度在行业内传播开来。这两年,往往灵芝还没有采摘,客户就已经下好订单了。
带动贫困户每户增收5000元
长期在村屯之间奔波,石秋香常常为乡村的贫困没落而感慨。一次下乡,她发现43户170多口人的村子,只有7位老人留守在家。这样的空心村,她已不是第一次遇到。石秋香在朋友圈中说:想建个基金,长期为孤寡老人和特困孩子提供生活补助。
随着生意规模的扩大,石秋香开始寻找野生灵芝之外的土特产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小时候石秋香寄宿在学校没钱买零食,每周末返校她都会带许多花心薯干,母亲制作的薯干香甜软糯。高海拔地区产出的花心薯淀粉含量高、味道极佳,然而这种红薯个头小,产量低,现今在市面上很少能看到。
经过反复考虑,石秋香决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发展红薯产业。从村里的留守老人做起,她将花心薯种苗赊销给农户,收获后再统一购销。2017年,她建立花心薯加工厂,吸纳了20多名村民,每人每月薪水2000余元。此前,他们以种植水稻为生,一年下来每亩收益不过1000元。
石秋香对花心薯的质量有自己的标准。田地里杂草丛生,普通农户选择施用除草剂,而她要求农户人工除草,低毒农药也被她禁止。整个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增产剂,红薯产量“看老天爷的脸色”。
在石秋香的鼓励下,融水县去年共有7个乡镇12个村参与种植2000余亩花心薯,参与农户811户,其中贫困户634户,当年使贫困户每户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
本报通讯员龙涛
新闻推荐
阳春三月,气温回暖,地处深山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油菜花、杜鹃花、桃花等争先开放,景色如画,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尽情享受美好春光。上图为3月11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新国村,两名苗族姑娘在油菜花...
融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融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