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孤岛”五天四夜的坚守和感动 今报记者融水杆洞灾区抢险救援直击

南国今报 2017-08-18 18:24 大字

杆洞乡因连日暴雨被洪魔围困,全乡交通、通讯、水电全面中断,成为一座“孤岛”。今报记者王小丁 摄杆洞乡下村的工作人员通过塌方路段,这种条件下水鞋是“最佳搭档”。 今报记者谢永辉 摄

今报记者谢永辉王小丁

8月16日下午3时10分,当两台大型挖掘机挖通兴杆公路护鸟坳路段巨大塌陷旁的便道时,与外界失联四天三夜的“孤岛”——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终于打通了救灾生命线,今报最后一名记者也得以从杆洞乡脱困返柳。

8月12日、13日,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接连被洪魔围困,导致全乡交通、通讯、水电全面中断,成为一座“孤岛”。在被困的五天四夜当中,记者亲历和见证了“孤岛”上的坚强与感动。

村民抱团“取暖”自救

杆洞乡断水断电后,给群众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不过,因该乡地处山区,山泉水可作为生活用水供大家就近挑来做饭饮用。一些地势较高、有条件的宾馆、旅社,还能抽水进储水池、储水罐,保证住宿者使用。

虽然用水影响不大,但吃饭可就成了问题,特别是家里受了灾的村民。这时,村民们就采取抱团的方式来解决眼前困难。杆洞乡以苗族为主,民风淳朴。因连续多日停电,无法碾米,有的村民无米下锅,几户人家甚至几十户人家同吃大锅饭。

15日晚,记者来到杆洞村,发现罗玉荣、吴建荣等近20家一同吃饭的场景,有米的出米,有肉的出肉,完全是“百家宴”的景象。在院子里,有的在擂辣椒、有的在烧火煮南瓜汤,有人带了鸡、鸭或小碗牛肉干。连日大雨,没有青菜,菜很简单,但很热闹。吴建荣说:“邻里之间很团结,遇到大事,就是吃大锅饭,互相帮助解决苦难。”

据了解,因洪水导致道路中断,外面的蔬菜无法运送进入,加之杆洞街的商铺遭水灾停业,蔬菜、猪肉等供应紧张,灾民们纷纷自救。

发电机给引手机“加油”

在距离杆洞街近10公里的尧告村田边屯,因连续停电多日,不少居民家里已无米下锅了。14日上午,杆洞乡挂尧告村工作组人员廖勇、尧告村第一书记荣庆宗等人来到村里调查受灾情况,了解到村民的困难后,立即借来发电机,在村委会发电,免费给村民碾米。

村委会有电的消息一经传开,楼下的商店很快挤满了人,他们都是来为自己的手机、充电宝“加油”的。从村委会接出来的多个插线板上,瞬间插上了数十部充电的手机。

而在杆洞乡政府,必须长时间发电,来保障临时指挥部的办公用电。当然,这里也成为记者使用电脑、给手机充电的基地。很多工作人员回来,也是第一时间赶来充电。有工作人员开玩笑说:“这几天手机的惟一用途,就是晚上当电筒,当然也给‘电筒\’充好电。”

水鞋成了脱销抢手货

12日下午,记者赶到杆洞乡采访时,就已经遭遇了难题:杆洞街遍布着厚厚的淤泥,最深处超过20厘米,一脚踩下去,鞋子就深陷泥中拔不出来。而如果赤脚前行,泥底又不时有碎玻璃,容易被划伤。这时,穿水鞋成了最方便也最安全的出行方式。

13日,洪水再度来临,不管是涉水还是涉泥,水鞋也是最管用的。可是,杆洞街上的商铺前一天刚刚遭山洪“洗劫”,接着又再次被泡,想买水鞋也是“一鞋难求”。

14日上午,记者准备和杆洞乡工作组下尧告村调查。看到记者脚上的皮凉鞋,乡干部廖勇决定去为记者找一双水鞋来。当时,街上的洪水已退去,到处是淤泥,迎面过来一村民告知,那边有商店老板在泥里挖出一批残存的货,其中就有水鞋。于是,廖勇赶紧过去,顺利买到了水鞋。

尽管有水鞋护脚,但下村时在经过塌方路段时,还是难免受伤。人踩上松软的沙石,会陷进去很深,一些沙子进入水鞋,走起来脚很容易磨破皮。因此,在作为临时指挥部的杆洞乡政府办公室里,备有两大瓶碘伏,供下乡回来的工作人员擦伤口。

全村出动搜寻失踪者

尧告村田边屯一村民新建房子,刚刚买了一万多元木料堆放在流过村庄的小溪边上。13日上午9时许,暴雨中山洪涌入,小溪突然涨水,将溪边的木料冲进水里。该村68岁的韦忠意和54岁的蒙正渊见状,赶紧跳下水帮忙抢救木料,想用绳子将木料绑起来。未料,短时间内,水势突然加大,溪边的围墙也被冲到,两人瞬间不见踪影。

因为通讯中断,而道路也多处塌方,天又一直下暴雨,当天下午才有村民走路出来,向乡政府报告了此事。随后,乡党委书记梁文锋和工作人员步行来到田边屯,安抚失踪人员家属,并叮嘱他们的亲友和村民,要等到天气好转后再外出寻人。

14日天气好转,记者跟随乡派出所副教导员杨云星一行前往尧告村了解情况时,沿路碰到了很多田边屯的村民,他们三五人一组沿着河走,一路搜寻失踪的村民。在这当中,除了失踪者的亲友、建房者一家,还有很多自发加入的村民,几乎全村出动。

记者进村后,大家都在为这两位帮邻居抢救财产的热心村民惋惜,和这两人熟悉的村民,还忍不住流泪。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时,两名失踪人员仍无消息。

跑到寨顶找手机信号

13日上午8时,杆洞乡再度遭洪水袭击,记者所在的招待所与乡政府相邻,还能“蹭网”,但8时19分后移动、联通、电信信号全部消失。这一失联便是3天,直至15日下午才有了移动的信号。

杆洞地处广西、贵州交界,手机不时有信息显示进入贵州境内。13日深夜,乡政府工作人员正在讨论如何传递信息出去求救,有人建议去百秀、锦洞一带找贵州的信号。当时,记者等鱼峰区下该乡的第一书记准备电筒,打算去党鸠村找信号、打电话或发稿,但因塌方太多,只能放弃。

14日零时35分,两名电信公司员工送来一部海事卫星电话,让众人一齐欢呼雀跃。大家看到两名电信员工一身泥巴,手持卫星电话,都非常感动。乡党委书记梁文锋拿着这个惟一能与外界联系的通讯工具,用颤抖、呜咽的声音与县领导沟通时,现场的人才感受到了希望。

后来才得知,电信公司在察看网络时,发现杆洞异常,于是派人检修,发现杆洞失去通讯。于是,网络维护管理经理龙树康、怀宝支局长杜军主动请缨,携带海事卫星电话徒步赶赴杆洞乡政府,其余人员则原地待命看守车辆和设备。两人步行5小时,才将卫星电话送到。

14日晚8时,融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王院忠带队进驻杆洞,要求快速恢复通讯,但因抢修难度很大,进展缓慢。15日下午,有人在杆洞村寨顶发现有移动信号,但也只是在一平方米的空间,也不稳定。很多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此打电话。王院忠还特意在拨打电话处画了一个圈,提醒有信号。直到16日中午,移动的信号才基本恢复。

记者涉险脱困

在被困杆洞乡的几天里,记者也遭遇了很多尴尬。由于事发突然,离柳时没有带足够的换洗衣服,而天气不好,洗的衣服也不能及时干,因此,只能同一套衣服连续穿了3天。不过,因为每天忙着采访,和工作人员下村,记者也顾不上衣服的异味。

8月13日上午11时,记者驾车从杆洞乡出发,跟在清障的铲车后面,欲突出重围,但塌方点太多,7小时只走了6公里,晚上8时不得不再次返回杆洞乡。

16日下午1时,今报记者王小丁最后一个驶离杆洞,尽管道路疏通,但很狭窄,只能勉强通行。行驶中,融水电视台记者贾亦珍不时下车指挥,慢慢通行。而在大花雅屯时,塌方仍继续,不时有落石和泥石流。记者下车察看,等情况稳定后,加油狂奔,而当记者刚过后,突然又听到身后的“轰轰”声,顿感头皮发麻,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也是记者迄今为止最惊险的驾车经历。

而在滚贝乡平浪村的道路坍塌处,相关部门紧急施工抢修出一条便道,车辆可以安全通过,反而没有之前那么惊险。当记者开车抵达柳州市区,看到城市的万家灯火之时,已是晚上9时30分,此时,距8月12日下午1时离柳赶往杆洞乡采访时,已过去超过了100个小时。

新闻推荐

又一名今报记者从融水杆洞灾区突围,传递最新情况 “孤岛”上的救援

14日上午,杆洞乡政府、医护人员及家属等组成的担架队,穿越塌方处,护送重伤者转院。今报记者王小丁摄今报记者谢永辉王小丁8月12日、13日,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两次遭遇山洪袭击,水电、交通、通讯全面...

融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融水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