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柳州市打造6个“乡愁文化示范点” 每一处山乡都留驻美好乡愁

南国今报 2017-07-29 16:29 大字

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荣地村是一个侗族聚居的自然村落。图为村民们正在展示他们特有的侗族文化。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台胞韦宣寰写给弟弟韦宣收的73封家书承载着他道不尽的乡愁。图为韦宣收在展示这些家书。 7月25日,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上潭屯举行乡愁馆揭牌仪式。柳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子林以及柳江区相关负责人为乡愁馆揭牌。

今报记者黄远来文/图

什么是乡愁?在柳州,乡愁是一封封夹杂着思念的家书,是一栋栋青砖灰瓦的百年老屋,是一首首萦绕耳旁的芦笙踩堂,更是一席席难以释怀的百家宴……

7月25日,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上潭屯举行乡愁馆揭牌仪式。该村是柳州市委宣传部已打造完成的6个“乡愁文化示范点”之一。其余分别是:融水四荣乡归报屯、三江林溪镇高秀村、鹿寨寨沙镇仁里屯、融安大将镇龙妙村和柳城古砦乡覃村。

73封家书寄托两岸思念

7月25日,柳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微观柳州大型采风活动——“柳州乡愁”第一站来到了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上潭屯。

在乡愁展览馆内,展有许多从村里走出去的人才孝子对故乡的思念,一共73封家书。

“想见面也是全家老少的愿望,只是环境有限,一想到这一点,泪水直流,内心满怀伤感。”

“当我回乡见到你们每个人时内心如释重负,但是带来的百感交集,内心的感慨模糊了喜悦,四十余年怀念的人回来都不见了,能不令我伤心落泪。”

这些内容摘自乡愁馆中陈列的台胞韦宣寰的家书,由其四弟韦宣收捐赠。细览书信,其中既有对母亲的牵挂、不能返乡探亲的无奈,也有对子侄学业的勉励和对兄弟勤俭持家的赞许。一封封书信,生动展现了韦氏一族敬老爱亲、崇文重教的良好家风,连接起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承载着绵延的乡愁,穿越岁月时空,历久弥新……

今年72岁的韦宣收说,长他19岁的哥哥因为家里十分贫困,于1949年参军后到达台湾,随后在台湾交通管理部门任职。受环境所限,三十多年不曾返乡,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这73封家书,承载着他道不尽的乡愁。

融入自然风光的民族元素

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荣地村是一个侗族聚居的自然村落,位于元宝山南麓。根据荣地潘氏族谱记载,该族从河南省荥阳市高阳镇潘窑村住地南迁后,现有18代350年左右的历史。荣地村世代和谐相处,芦笙踩堂、唱多耶、民族手工织锦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遗产完好传承。

2013年,荣地村被列入柳州市“千年侗寨乡愁示范点”进行建设打造,分别在大寨、归报建设了千年古井、火塘文化体验区、侗族手工艺制作体验区、侗族染布体验区等。2017年建成的荣地苗乡侗寨乡愁馆里,桌椅、水碾、石磨、簸箕……这些村民家中闲置的老物件,摇身一变成了“乡愁”的寄托。

依托民俗资源,荣地成功举办“桃花节”、“金秋烧鱼季”、“打同年”、“侗族坡会”、“百家宴”等特色活动,让游客在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民俗体验。

该村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有龙女沟国家4A级景区。村民们都说,在荣地,乡愁是那最原始的自然风光,是最古朴的侗族文化。这些年来,村里持续不断地保护、改造、建设,将侗族文化元素渗透到景区各处。

侗族作家著就乡愁文化

溪流潺潺穿过山寨,漂亮的吊脚楼错落有致,游客田间抓鱼菜地割韭,客主大碗畅饮淳淳米酒,入夜,弹起琵琶,聆听多声部原生态的侗族大歌,品味侗家人对山水的热爱……这一幕幕,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高秀村时下生活的生动写照。

高秀侗寨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的大山深处,石板铺就的巷道、古井古亭寺庙、城墙水碾古树,木结构侗楼,7座鼓楼和3座风格不一的风雨桥,无处不给人以清新的侗乡气息。值得一提的是,寨前寨后的山坡都修有蹬道,两处山顶还分别建有小亭,登高俯瞰,侗寨景色一览无余。

走在寨子里,建造于2009年的高秀中心鼓楼,从上到下一身金黄色。在大青石砌成的石径上,随处可见历史的痕迹:有明清时期的石碑,有土司时期的庙宇,还有战乱时期的城墙,让人思索千古。走在田间小道上,白色和金黄色相间的菜花飘逸着迷人的芳香。走进山寨人家,尝尝陈年的酸鱼酸肉,穿起手工制作的民族服装,面对漂亮的姑娘,唱起动情的山歌,或许不愿把灵魂带走……

在这个极具文化的小村寨里更是孕育出了一大批有才学作家,他们脚站在风情妖娆的原生态侗乡山地上,写出了《被遗忘的乡音》、《故乡的茶树》、《故乡在别处》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新闻推荐

融水县城一半区域进水

今报记者王剑受强降雨及上游来水影响,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融江河段昨日上午迎来洪峰,最高水位超过警戒线5米以上。当天,融水县城几乎有一半的区域遭洪水浸泡,街道上的最大水深超过3米。昨日上午11时...

融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融水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