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已逝记忆不老 “恩干,辛福家在找你”

南国今报 2019-12-26 13:58 大字

随着融安、融水、柳州等地公路修建任务完成,辛福家离融安农村越来越远,离恩干也越来越远了。 今报通讯员谭凯兴 摄(资料图片)

寻找故事

寻找人:辛福家

被寻找人:恩干

寻找发生地:柳州融安

寻找心愿:恩干,还记得1968年在融安古营修公路桥的日子吗,我们在那里相识相知。如今,51年过去,你在哪里?过得还好吗?

如今,74岁的辛福家已是儿孙满堂,提起1968年修建融安县古营村公路桥的历史,是深埋于他心底的记忆,那里有他热火的青春,以及一直牵念的好同事好朋友恩干,他们在工地相识、相知,却因为时间分离。如今,51年过去,他很想寻找到恩干,只为共同经历的美好青春。

1

修路桥时相识

“虽然我和恩干都是融安县板榄镇的老乡,但我们是在修建古营公路桥时认识。”辛福家说,他是农村人,读书不多,但泥水维修等手艺不错,因而不再读书后,经常被乡里派工,到各工地从事维修工作。

1968年秋天,融安县大将镇古营村的一座公路桥,被人严重破坏,这条惟一进出古营村的路桥被破坏后,村民出行很不方便,于是辛福家再次被乡里抽派前往古营修建公路桥。

当时,整个维修队是临时组建的,来自融安县各个乡镇,共有10人,其中,辛福家和恩干被分在了一组。恩干由于是女同志,就成了后勤队员,负责煮饭和送饭。

因为赶工期,规定要在12天内修建好古营这条被破坏的公路桥,所以整个维修队起早贪黑干活,早上7时准时开工,下午6时收工。当时,他们都居住在古营村民家里。为了给队员们做早饭,恩干每天清晨5时就要起床,生火、泡米、洗菜、煮粥。秋天天气渐凉,早起的恩干手被冻得通红。中午和晚上,瘦弱的恩干则要挑着八九个大男人的伙食到工地,风雨无阻。恩干的勤劳和能吃苦,给辛福家留下深刻印象。

随着时间推移,辛福家发现了恩干更多的珍贵品质。因为从事的是强劳力工作,队员们痛疼、扭伤、出血等伤痛成了“家常便饭”。这时,恩干会给大家准备干净的布擦拭伤口并上药。每到收工,虽然大家工作一天很劳累,但因为都是年轻人,大家洗澡后都会聚到一起,谈天说地,这时恩干会煮一些草药茶给大家饮用,以缓解他们身体上的辛劳疲惫。

在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恩干用她的善良和体贴,给劳累一天的队员们带来了无尽温暖。

2

相知却渐行渐远

经过10名队员的努力,12天后,古营村被破坏的公路桥终于被修好,突击成立的维修队也就地解散了。因为长时间同吃同住同干活,大家建立了不错的战斗友情,都表达了多联系的意愿。

后来,辛福家曾多次寻找机会去看望恩干,随着接触机会增多,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最后,辛福家还得以成为恩干家的座上宾,恩干家还拿出仅有的猪肉招待他。当然,那时,辛福家是以维修队队员的身份见恩干家长的。

“那时,我们都很单纯,没有太复杂的感情和想法。”辛福家说,因为两人都属公社成员,每天都要出工,所以两人见面的机会不多。一年后,恩干获得继续上学的机会,而辛福家被抽调到融水苗族自治县修建国家级公路,两人能见面的机会更少了,但那时两人都是只争朝夕的热血青年,相互鼓励在各自岗位工作做出好成绩。

辛福家和恩干虽然很谈得来,但因为距离的原因,加上那时通讯方式不便,两人联系渐渐减少,后来各奔东西,便断了信息。

3

怀念那段纯真岁月

在恩干读书的时候,辛福家先后到融安、融水、三江等地从事修建公路工作,最后到了柳州工作,距离融安越来越远。就像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一样,工作安定下来之后,辛福家相亲成家了,老婆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女人,两人结婚生子,相互扶持,最终在远离融安农村的柳州城,扎下根来。只是午夜梦回,那个鼓励他“不要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姑娘,已杳无音讯。

“我想寻找恩干,更多是想寻找曾经陪同我那段青春时光的小伙伴,我很怀念那些单纯的岁月。”辛福家说,如今他生活在柳州,儿孙满堂,不愁吃穿,退休后曾经回乡找过恩干,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早已物是人非,他只知道恩干已从学校退休,不知道去了哪里。如果恩干还活着,也是70岁的老人了,只是恩干,你在哪里呢?

新闻推荐

柳州市民提涉及城市车辆停放的“金点子” 引进智能停车系统 建设立体停车场

记者雷媛媛晚报讯停车问题是市民关注的热点,上周有不少市民通过打电话、发邮件参与2020年政协提案金点子征集活动,其中就有...

融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融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