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返乡用专长破“贫困之冰” 记融安县沙子乡沙子村第一书记黄健华

柳州日报 2019-12-24 10:16 大字

最近,融安县沙子乡沙子村第一书记黄健华有一个甜蜜的烦恼。沙子村泗浪屯村民代表时常电话“追踪”他的行程,定点定时“围堵”他的办公室,只为和他见上一面,尽快敲定屯里村民自筹资金规划的旅游休闲新项目。“村民的变化,真是肉眼可见。”12月23日,黄健华说他喜欢看到这样的变化,村民从对家乡发展的漠不关心,变为热情高涨。而这样的变化离不开黄健华的回乡扶贫的赤子之心。

20年前,16岁的黄健华外出读书走出了小山村;20年后,他从融安县委宣传部回乡成为沙子村第一书记。“我是沙子乡桐木村人,能回乡工作深感光荣。”黄健华说,“第一书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因此返乡第一天就默默下定了决心,要脚踏实地地为家乡人民谋福利。

沙子村是融安县“十三五”贫困村,属山多地少的大石山贫困地区。为摸清全村贫困现状,对症下药,黄健华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与调研,坚持“吃住干”在村;利用晚上村民休息时间开展夜访与群众工作会;热心解决贫困群众生活、工作难题,最终梳理出村屯贫困是由于缺乏技术与产业支撑。对此,黄健华开始结合当地实际,精心拟定产业发展蓝图,却不料迎来了一派曲高和寡的景象。

“就这个‘鸟不拉屎’的小山村,能搞出什么黄金哟。”“干是想干,可是没有思路,没有把握,太冒险。”“不会是‘打一枪换一炮’吧?到时又是自己‘擦屁股’。”发展产业的消息不胫而走,村里怀疑者有之,诉苦者有之,悲观者更是层出不穷。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黄健华胸有成竹。结合沙子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村民种植稻谷的传统优势,黄健华发挥其畜牧农业种养上的专长,在优质稻米产业上做起了“文章”,大力推动优质稻谷的种植,并且将乡里的高寨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资源充分调动起来,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打造了“优质稻生产示范园”;针对部分村民文化程度不高,思想守旧的情况,又组织致富带头人、村民代表外出“取经”,增强群众发展信心;邀请专家进村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运用“稻+鱼+螺”的生态养殖方式,创建“高寨生态米”品牌,提高稻谷品质与产量。

“当时从生产环节解决了村民不愿干、不会干的问题。但是村民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黄健华说,寻找问题根源发现是销路不畅导致。没有销路,就没有动力,为此,黄健华进行产品定位,确定优质稻走“精品”路线,通过参加自治区级农产品产销会、与多家企业建立消费扶贫协定、宣传推广,以及联系各经销商等方式,畅通了销售渠道。

销路顺畅,村民信心大增,沙子村优质稻种植面积从2018年的200亩增加到了现在的600多亩,沙子村也成功脱贫摘帽。“现在生态米名气不小,供不应求。我们也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仅‘稻+螺+鱼’种养模式,每年每亩就可以增收2000多元。”沙子村贫困户罗泽先说。

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红利,也激发了困难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从去年开始,我们就依托村屯附近的石岩AAA级景区,以及中胆原始森林谋划发展农业与旅游观光精品路线。当时泗浪屯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并未纳入整体规划。”黄健华介绍,“如今村里其他村屯发展势头向好,他们也坐不住了,主动筹集3万元资金,希望我能帮忙协调土地问题。”

今年,黄健华被评为自治区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路漫漫其修远兮,深知农旅发展困难还有很多的他,在采访结束后就与村民一同查看了项目的用地与设计方案等。而对村民来说,黄健华的回乡不只是迎来了回家的人,更是有了奔向美好生活的领路人……

本报记者 覃珩

新闻推荐

引导养殖土鸡 扶贫

12月21日,融安县第十届融安金桔文化旅游节第五届“大坡飞鸡”美食文化节活动在大坡乡岗伟村泗香屯举行。通过举行抓鸡大赛...

融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融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