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根竹筷搭出河南桥头天桥,8000根竹筷搭风雨桥,还想复原老浮桥 柳州“巧手叔”把竹筷化成乡愁

南国今报 2021-10-16 14:12 大字

韦玉铭搭建的天桥。今报记者廖艳明 摄

今报记者廖艳明实习生龙丽梅

当年柳江大桥河南桥头的人行天桥,承载着众多老柳州人的记忆。拆除12年后,近日,柳南区河西街道宏都社区的手工达人韦玉铭,用5000多根一次性竹筷子,搭建了这座天桥的模型。下一步,他还打算复原柳江上的老浮桥,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记住柳州曾经的模样。

1

5000根竹筷搭起天桥

10月14日下午,记者在西环路的一栋私人房见到了韦玉铭。一楼的小房间,那就是他的工作室。桌子上,钢尺、刻刀、电锯、切割机,还有一瓶胶水,工具很简单,仅此而已。

“搭天桥用了5000多根一次性竹筷子。”韦玉铭说,全部材料就是筷子和胶水。

与老天桥一样,这个竹制的天桥整体呈“十字”形状,四周有上下的旋转楼梯,中间用圆柱支撑。

筷条割锯,胶水黏结,这个作品看起来简单,可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7月15日,他开始制作,直到10月12日完工,历时3个月。

韦玉铭说,天桥最难的要数旋转楼梯。楼梯有高低落差,两边都是弧形,内外直径还不一样,涉及很多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而他是个门外汉。搭建、失败,再搭建、再失败……前前后后失败了14次,终于成功。因没有实物可以参照,他还专门邀请了一些对天桥比较了解的老朋友来帮忙提意见,不停改进。

这几天,他正在复制一个五星街的“五角星”雕像,要放在天桥旁点缀。

2

展出作品再现柳州旧时光

韦玉铭今年59岁,为何会做这些手工?他说,就是爱动手。

上世纪80年代初,柳州有一个航模爱好者组织,开展各种模型制作,他也随手做了一个。大家都夸他做得比专业的还专业。这也是他手工制作的第一个作品。因为工作原因,他手工制作的业余爱好也一直是做做停停。

2020年疫情期间,闲在家的韦玉铭因为热爱侗族文化,开始制作各种侗族风雨桥、鼓楼、居民房屋等,不少作品被朋友收藏。

近两年,他制作最大的作品为长4.5米、7亭相连的风雨桥,一共用了8000多根筷子,耗时一年多。为了做好风雨桥,他还多次到龙潭公园风雨桥实地观察。

制作完成,朋友们都惊呼“太棒了”。不少朋友将他的作品发在了朋友圈、抖音等平台。柳州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看到后,专门与他联系,希望展出他的作品,让更多游客了解柳州侗族文化。

目前,韦玉铭的多件侗族文化产品,一直在百里柳江景区游客中心展出。

3

赋予灵魂记住乡愁

近两年,韦玉铭做了大量作品,除了上述作品,还有柳州火车站站房、火箭、多座侗族房屋等等。大多为竹制品,也有铝制品,还有的为竹、铝结合。今年他还做了多件作品,展示中国科技发展,目前正在用铝材制作一艘航空母舰。

“一动手就上瘾了。”他一直想用竹筷搭建柳州的大桥,最想做的是柳江上消失50多年的老浮桥。老浮桥由百余条小船连接,再铺上木板组成。要做桥,首先要做百余条小船,这个工程量可不小。预计,至少需要耗时两年。

为何要做老桥?韦玉铭说,河南桥头天桥,是柳州市内第一座人行过街天桥,服务了柳州人20多年,2009年拆除。桥上还有不少人摆摊,曾是很多柳州人最爱逛的地方,他希望以此让人们记住乡愁。

“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赋予它灵魂。”对待每一件作品,韦玉铭都精益求精,他希望自己的手工艺品,重现旧时景象,将历史悠久、美丽古朴的文化景观,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

新闻推荐

公厕保洁员下班正要离开,突然听到二楼男厕异响 她的负责救了一位八旬老人

今报柳州讯(记者许洁琳通讯员陈曦)10月12日下午4时许,柳州市跃进路与健民路交会路口的公厕内,一名八旬老翁不慎摔倒在地,受伤...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