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知父母恩 懂时已入不惑年 周末陪伴、云端聊天、制作家庭相册……都是中年人对父母尽孝的方式

南国今报 2021-10-14 14:08 大字

10月12日,河西小区,一名保姆推着轮椅,搀着一名老人出来晒太阳。保姆说老人有八名子女,虽然不跟老人住在一起,但平时总有人回来看望老人,很孝顺。 今报记者石红星 摄 10月12日,河西小区里一位老人正带一名小女孩玩。居家养老,身体硬朗的老人还能帮子女照看孩子。今报记者石红星 摄 敬老爱老在社会上已蔚然成风。10月12日,柳州市春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洛埠街道社区,在重阳节前开展敬老活动。图为老人在参加指鼻子游园活动。 今报通讯员罗少云 摄 10月12日,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中山花园社区党委、综合文化站、关工小组联合中山城市花园幼儿园,邀请辖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开展重阳节活动,幼儿园小朋友们给老人们捶背捏肩。今报通讯员李岚 摄

今报记者石红星韦黎策划、统筹:刘山

世上什么都可以等,唯有尽孝不能等。可是如今的中年人群体,生活压力大,得赚钱养家,还要照顾孩子,面对年迈的父母如何尽孝,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他们在赡养老人中有何困惑,如何在工作、教育子女和孝敬老人中找到平衡,关心关爱自己的父母亲?老年人对子女的尽孝之道又有什么期待?2021年重阳节来临前,记者进行了采访。

中年困惑

无暇照顾父母成心中隐痛

在柳州一家医院上班的蒙女士和丈夫,都是从外地来到柳州工作。蒙的父母在来宾乡下,家公家婆则在桂林农村。谈到如何尽孝的话题,蒙女士无奈地说道:“因为距离的原因,平时的确很难照顾到父母和家公家婆。”

蒙女士的爱人也是一位医生,在柳州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班。两人育有两子,大的已上小学,小的还在上幼儿园。蒙说,之前她母亲还在柳州帮她照顾小儿子,去年她弟弟的二孩出生后,老人已回来宾帮忙去了。为了照顾两个儿子,蒙女士不得不申请从医生转岗为行政人员,收入大受影响。

由于他们在柳州按揭买了套新房,还贷和养家的压力非常大。上个月她老公不得不去找了份兼职,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到一家物流公司去分拣包裹,每天从零点上到七点。不到一个月,人已经累得瘦了一圈。

蒙说,由于已经自顾不暇,因此对于远在老家的父母和家公家婆,他们确实有点心有余力不足,幸好四位老人身体还行,而且身边还有其他亲属照拂(意为照顾、照料,出自明·无名氏《四贤记·寻亲》),他们能做的,也就是平时多给老人打打电话,提醒他们注意身体;不时在网上给老人买点东西。遇到放假或休息日,为了四个老人都能看望到,夫妇俩经常“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今年41岁的市民张先生跟蒙女士家庭状况不一样,他的父母和妻子的父母都在柳州,尽管不存在距离的问题,在照顾老人方面,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张先生和妻子都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父母也都刚步入退休之年。几个月前,张先生的父亲突然中风病倒,妻子的母亲又刚在医院做完肿瘤切除手术。两个老人同时住院,又没有兄弟姐妹能帮忙,可忙坏了张先生夫妻俩。他俩只好同时请公休假,并把还在上小学的儿子托付给朋友照看,分别担负起照顾各自父母的责任。

采访中,记者发现,与蒙女士夫妇和张先生夫妇有类似难题的中年人很普遍。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劳动强度增加,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压力、生活成本直接影响了子女对父母行孝。受距离、时间、精力、金钱所限,照顾父母已然成为很多中年人有心无力的隐痛。

父母期待

“适合”的才是最佳的

人到中年,很多人再忙再累,也会努力兼顾关心、照顾好自己的父母亲。而已进入年迈之年的父母,他们认为什么是理想的养老生活状态,是否满意子女目前尽孝的方式,对子女尽孝有何期待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老人的想法也不尽相同。

杨老和妻子已经退休多年,他们的女儿在南宁工作,已经结婚、生子。两位老人虽然非常惦念在外地的女儿,不过他们更乐于享受属于自己的晚年。杨老喜欢和朋友去钓鱼,如果钓鱼的时候女儿给他打电话,他会很不耐烦;他的老伴则喜欢邀朋友喝早茶,如果在和朋友聚会的时候,接到女儿电话,她也会快快地挂断电话。

两位老人都希望晚年生活有自己空间,想念女儿和孙辈的时候会主动打去电话,女儿也是保持每周一两通电话的频率,把握好和关心、关爱父母之间的舒适度和边界。

采访中,有的老人很喜欢孩子多回家陪伴,几天见不到子女,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有的则表示自己过得挺好,子女三天两头打电话给他们,还忙中抽空或从外地赶回去陪他们,反而让他们很有心理负担。对此,一些老人表示,子女尽孝最好还是要了解父母的社交圈和他们的喜好。

市民李先生的母亲和岳父、岳母对于他每个周末从不缺席的陪伴,就很满意,老人觉得感受到了孩子的浓浓孝心。没有应酬和不出游的周末,李和妻子都会返回岳父岳母居住的村庄陪他们过周末。李的父亲已去世,考虑到母亲独自生活有些孤单,回村庄陪伴岳父岳母的周末,李把自己的母亲也接过去一起玩。

以前,周末两天,李和妻子要两边跑,陪伴两家的父母。把三位老人聚到一起后,子女们避免于奔波,团聚也更加惬意。在老人看来,只要有孩子陪伴在旁,哪怕只是在田间散散步,或到园里摘些农家菜,都很知足。

老伴去世后,李的母亲每周到一个孩子家里住,几个孩子家轮着住。哪天她想回自己家住了,就收拾衣物搬回去,住上十天半个月后再去孩子家。这样的生活状态很随性,却是她的选择。令她欣喜的是,孩子们不仅尊重她的生活习惯,还积极地配合她,所以她的晚年生活无拘无束、自由惬意。

多数父母表示,用陪伴来绑架孩子的孝顺,此举伤人也伤己。鉴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父母对晚年亲子关系的期许也大不同。世上没有所谓“最好的尽孝模式”,却有最舒适、最个性的尽孝模式。

亲情互动

这样尽孝也很温暖

“及时尽孝,是人之常情与本分,也寄托这一份沉甸甸的亲情。”不少接受采访者表示,人到中年这种体会愈加深刻。很多普通家庭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用点点滴滴的细节,免去父母的担忧和挂念,建立一种平等而温暖的家庭关系。

陈女士在柳州一家文化单位工作,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有时需要连续工作一周,平时和节假日加班也是常事。陈的女儿正在上大学,家庭花费压力不小,自己虽已步入中年,但工作和生活不敢有半点松懈。

陈的母亲已年满83岁,目前跟随已经退休的大女儿生活。不能每天给母亲尽孝,陈只能坚持每天给母亲打电话问候。“天气热时叮嘱她出门戴帽子,天气冷时就劝她少出门。”简单的几句交流让母亲很心安。如果休假,陈就把母亲接到自己家里,给老人炖汤,陪老人看电视、聊聊天。

年迈的母亲腿脚不方便,如果出门走路的时间太长,她就容易发脾气。为此,陈特地买了一个轻便的轮椅放在汽车尾箱。陪母亲出门的时候,只要老人有需要,随时都能坐轮椅。“多亏备有轻便轮椅,今年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我带母亲去医院接种新冠疫苗时,往返都非常顺利。”

母亲年纪大了,很多记忆渐渐模糊。于是,陈网购了两本厚厚的相册,整理出家庭的老照片,以及母亲工作时保留下来的证件、证书、奖状等,分门别类建档。这份档案中还收藏着母亲小学毕业时的同学纪念册。

“每次接母亲来家里,我都会捧这两本大相册出来,跟母亲一起翻看。”陈说,和母亲一起回忆往事是她们母女俩独有的温馨时光,也是她尽孝的方式。她坦言,庆幸母亲现在还能生活自理,照顾的压力相对小一些,如果哪天母亲病倒了,需要长期看护,到时她再和家里的姐妹商量。

在南宁工作的杨女士,关心父母的方式也别有心思。为了方便了解父母的情况,她特地在柳州父母的家里安装了摄像头,平时还经常通过摄像头让孩子与父母聊天。她说,摄像头好似她的眼睛和关心,时刻注视着父母。现在,父母的生活用品基本都是杨在网上下单,然后直接寄送到父母家。大到电视,小到衣服、地毯和拖鞋,通过在家族群里沟通购物事宜,杨和父母多了不少话题,距离也缩短了。

“我妈在柳州打车,有时都是我在南宁帮她在打车软件上下单。”通过帮父母打车,杨对父母的行程和生活有了更多了解。得知父母每天开心地出门,夜幕降临时又平安地回家,杨很踏实。她说,尽孝的方式实在太多,碍于性格有些内敛,她不会把关心父母的话常挂在嘴边。但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她对父母的关怀之情一定已经流进父母的心田,温暖并安抚着他们的心。

(下转第4版)

(上接第3版)

社会助老

机构养老不影响尽孝

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都是在家庭中,有儿女照料,颐享天年。但如今随着养老机构服务条件改善,以及社会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住进养老机构中。给老人安排条件更好的养老生活,对于有需求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种尽孝的方式。

“我们夫妇都是‘双独’家庭,不但要抚养两个小孩,还要赡养四个老人。”柳州市民刘先生说,由于实在没有精力照顾父母和岳父母,夫妇俩只能把四位老人送去柳州的一家养老院,好在四位老人有退休金,不然作为工薪阶层,他和妻子都不知道怎么办。

刘介绍,把老人送去养老院后,他们夫妇只要有时间,就会带孩子去探望老人,给老人带好吃的;疫情之前,周末还经常接他们出来散心,和孩子玩;疫情期间养老院不允许探望,他们就天天与老人视频通话,不然两个孩子会想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因此他们也并不觉得离老人太远,而老人也很理解他们的做法,有时还会劝他们少去探望,安心工作和生活。

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刘女士表示,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人对把老人送养老院养老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把老人送养老院是不孝,是甩包袱。其实,在赡养老人时,每家每户面临的情况并不一样,特别是像刘先生夫妇这样由“双独”子女组建的家庭,并不是都请得起保姆来照顾老人,因此让老人到养老院养老也就成了“必选项”。事实上,她接触的这些老人的子女,很少有人把父母丢到养老院就不管了,很多人只要有空就会往养老院跑,想着法子孝顺父母。

常年跟老年人打交道的刘女士,深谙老人心思。她说,老人期望的幸福晚年,并不是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更多的是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他们需要的是陪伴,陪他们聊聊天、看看电影、散散步,或者陪他们吃顿饭。因此,为人子女,一定要多理解父母,只要像照顾小孩子一样照顾他们就好了,多点耐心。

政策惠老

居家养老累计签约12876人

目前,柳州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全市老年人口72.3万,大约有12.3万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了解决养老问题,近年来,柳州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不少助老惠老政策。

2016年以来,柳州持续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符合条件的五类特定人群提供由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截至今年8月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已经累计签约12876人,服务512149人次,1024299小时,既解决了经济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问题,又解决了需介助介护高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减轻了部分家庭的养老压力。

今年6月8日,柳州市民政局等部门印发《2021年柳州市“长者饭堂”助餐服务试点实施方案》,决定从今年6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在各城区开展“长者饭堂”助餐服务试点工作,探索建立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机制,为柳州市市区户籍80周岁及以上且居住“长者饭堂”试点区域的老年人(不含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等老年群体,提供助餐服务。试点期间给予服务对象5元/餐/人的用餐补贴,每天补贴一餐(午餐),根据用餐数量进行补贴。

今年,柳州市实施两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一批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4个;鱼峰区、柳北区、城中区和柳南区4个城区老年活动中心已开工建设,其他两个城区项目正开展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满足群众就近养老要求。

去年8月24日还印发了《柳州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管理办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规范新建住宅小区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和设施的建设、移交与管理工作。目前基本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全市已有63个新供应居住用地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最大配建面积达1756平方米。

服务提醒

应重视老人的精神赡养

广西脑科医院心理科一病区(老年精神科)主任伍光辉认为,在孝顺老人方面,老人重视的是亲情,相比于物质赡养,很多老年人更渴望精神赡养。“精神赡养,一般指在家庭生活中,赡养人理解、尊重、关心、体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精神上给予其慰藉,满足其精神生活的需要,使其愉悦、开心。”伍光辉表示,对于‘精神赡养’,普通人群了解的人还不是很多。”

伍光辉介绍说,他接诊过众多患认知障碍、老年痴呆、老年焦虑抑郁障碍等疾病的老年患者。在躯体有疾病的同时,不少患者还存在与子女关系紧张的情况。而一些老年人出现反复头痛、头胀、紧张、心烦、心悸等躯体不适时,多是先去内科和外科看病,在内科和外科的各项检查都无明显异常或治疗效果不佳时,他们才向心理医生求助。

伍光辉说,老年心理疾病患者中伴随的赡养问题,多为子女不赡养年迈病残的父母、出嫁的女儿不赡养父母、分不到财产的子女不赡养父母、多子女家庭推诿不赡养父母等。因晚年无依靠,老年人极易患健忘、焦虑、抑郁、情绪多变、猜疑嫉妒等疾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生活质量堪忧。

针对精神赡养,伍光辉建议,为人子女应该关心体贴被赡养人的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满足精神生活的物质需求(即物化的精神赡养)。同时尊重被赡养人的人格和意愿,因为被赡养人有自主决策和得到尊重的权利。

“多与老年父母亲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这也是子女的义务。”伍光辉说,从道德层面上看,子女尽量做到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被赡养人常常感到欣慰;从法律层面看,对被赡养人进行必要的探视或看望等,其核心就是尊老、敬老、爱老。

伍光辉认为,父母健在时要尽快尽孝,这是心孝。所谓“心孝”,是从心底油然发出的,一种强烈要对父母以种种反哺式行为对待的情感,也可以理解为“心中有孝”,即心里时刻装着父母,即使远离家乡不在父母身边,也始终怀有这种情感。“心孝”的实践就是子女不仅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需求,还要尽可能地多和亲人交谈,同时鼓励父母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适应社会。

伍光辉称:“尊老、敬老是中华传统。当父母生病需要治疗和照护时,精神赡养尤显重要。此时,好的儿女胜过任何好保姆、好托养所的阿姨和好医生。”

新闻推荐

柳州中院:发放74.7万元司法救助金

本报柳州讯(记者/蒋予昕)9月28日,柳州市民黄女士从柳州中院审判委员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象征15万元司法救助金的大信封。当...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