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和国共成长 柳州汽车产业崛起路上的“321”

广西日报 2020-10-01 06:59 大字

本报记者覃伟立

在广西汽车集团一间会议室里,76岁的罗润生翻开一本画册,找到一张黑白汽车照片,他告诉记者:“这是柳州生产的第一辆微型车。”

照片是1982年拍的,这是一个广西汽车产业历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

此前,一代代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广西汽车人为汽车产业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此后,柳州汽车产业的色彩逐渐亮起,直至今天的高光时刻。

3辆汽车

勾勒广西汽车工业史

退休前的罗润生,是广西汽车集团的专家。40年前他曾参与“敲打”出柳州的第一辆微型车。

1980年,柳州拖拉机厂厂长丁叔到机械工业部开会,带回一辆微型车。这辆样车被拆出2500余种、5500余件零件。零件被分到各个车间各个工段各个工人手中,“大家照着零件的样子,逐一测量、绘图、制模;用机床或锤子一点点敲、一点点修。”罗润生说。

1982年1月20日,柳州第一辆微型车被技术人员用锤子一锤一锤地敲打出来了。这辆车被开到南宁,开到北京,通过所有测试。次年,微型汽车批量生产,首批220辆新车投放市场,很快销售一空。

1969年,东风柳汽生产出新中国广西第一辆汽车——“柳江牌”汽车。当年9月30日,10辆柳江牌汽车“浩浩荡荡”开赴首府南宁,向新中国成立20周年献礼。这一壮举,填补了广西汽车工业空白,拉开了柳州汽车工业化制造的序幕。

而柳州造车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作为广西汽车集团五菱柳机前身的柳州机械厂,研发出木炭煤气机和木炭车。这是柳州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辆汽车,也是广西造出的第一辆汽车。

2个市场

勇敢转身走新路

“柳州人做成了一些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回首激情燃烧的年代,广西汽车集团董事长韦宏文说。

1958年10月28日,柳州市西郊河西村,第一铲土,揭开了广西汽车发展序章——柳州动力机械厂破土兴建。广西人的“汽车工业林”,种下了一粒种子。就在这片荒地上,广西汽车人日复一日过着“早上拆床,晚上铺床”“竹篱笆围墙”的艰苦日子。

有耕耘,就有收获。两年后,在生产机械配件的同时,工厂开始进行“丰收-35型”拖拉机的试制。1966年1月,工厂改名为“柳州拖拉机厂”,开始进入让无数柳州人引以为傲的“柳拖”时代。

改革开放后,拖拉机销路逐渐下降,到1980年,“柳拖”积压拖拉机1713台,全年亏损58万元,企业陷入绝境。是继续在计划经济中等待,还是转身拥抱市场经济?“市场上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不能等计划。”“柳拖”摆脱计划经济思维,开始勇敢面对市场经济浪潮,在市场上寻找新的出路——厂长丁叔从北京带回一辆微型车,打开了柳州庞大的汽车产业大门。

1个车标

神话仍在延续

如今的网络上,五菱车因“无所不能”而被称为“神车”。

1985年5月10日,“柳州拖拉机厂”更名“柳州微型汽车厂”。同年,一个名叫韦宏文的年轻技术员、如今的广西汽车集团董事长,设计出“五菱”商标,并被正式启用。

随后的16年时间里,“柳微”克服重重困难,独自完成了从焊装夹具到冲压模具,从工装测绘到油漆生产线的全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五菱车跑遍全国各地,即使是首都北京,街头也奔跑着许许多多挂着五菱车标的“面的”。1998年,五菱微车突破10万辆生产大关,拿下微车行业第一的霸主地位,创造了微车领域“低成本、简单化”发展的奇迹。

2002年6月,五菱与上汽集团、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三方合资成立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中、中、外”合资先河。从此,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上汽通用五菱,登上了柳州汽车产业大舞台,柳州汽车产业进入加速度时代。

今年5月25日,上汽通用五菱第2200万辆整车下线,同时发布新LOGO——全球银标。汽车专家称,五菱银标在外形、造型上与红标一致,只是颜色变化,但银标所承载的意义至少有三个“新内涵”:五菱品牌从商用车向乘用车领域延展;发布全球银标是迈向全球化新征程的开端;顺应时代、品牌向上。

新闻推荐

国庆长假,柳州迎来婚宴高峰 虽然拐点出现,但喜宴订单同比还是有所减少

每年国庆长假前后,都是新人办喜宴的高峰期。今年受疫情影响,许多不断推迟婚宴的新人,办喜事的热情也在这个节点被点燃,酒店餐...

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