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在柳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城中区委员会 编

柳州日报 2020-09-27 10:58 大字

关注民生

柳宗元除解决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生产问题外,还十分关注他们的风情习俗,面对柳州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这一特殊性,柳宗元一开始就在给朝廷的《谢除柳州刺史表》中表示,要做到“皇风不异于遐迩,圣泽无间于华夷”。

因此他很乐于与他们亲近,了解他们的生活,他曾几次到当地的圩市,观察他们的交易情况,也抽空在州署外观察来来往往的各族峒民。后来成《柳州峒氓》诗一首纪其见闻:“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柳宗元在诗中写道:郡城以南便是柳江了,过江那里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处,他们定期过江来趁虚(虚即圩场),他们的穿着打扮以及语言与中原人相比,是那么的奇特,使之无法对他们亲近,与他们交流。他注意到,当时的柳州经济物资交流不发达,这里峒民的交易还是很原始的物物交易的形式,以自己种养之物到圩场与他人交换各自日常生活需要的物品。

趁虚时峒民们交易之物品肯定不少,而柳宗元偏注意到峒民带上用箬竹叶子裹好的盐巴从圩场回到村峒里(“青箬裹盐归峒客”),这是有原因的。

我国自春秋便开始对盐的生产和销售加以管理。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相管仲 “兴盐铁之利”,由国家统一食盐的生产和销售,开启了中国盐法之始。此后历代盐法由简而繁,由疏而密,日趋完备。

至唐,玄宗开元以前为食盐征税和专卖制度建立时期,开元以后为食盐专卖制度日益完密时期。德宗以后,盐法混乱。官府不断提高盐价,《新唐书》中便有以谷数斗才换来盐一斤的记录。官盐既贵,私贩公行。官府乃不断整顿盐政。宪宗时开始划定盐商粜盐区域,并严禁私盐。其后贩私盐者均受到严刑峻法惩处。然非但不能杜绝私盐,反而激起人民的反抗。唐末,王仙芝、黄巢均以贩卖私盐而积蓄力量,进而组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使唐王朝走向崩溃。

此外,唐后期因藩镇割据,盐利亦往往被地方势力截留。故唐中后期盐一直价格昂贵。正如《新唐书》中反映的“商人乘时射利,远乡贫民困高估,至有淡食者”。 《全唐文》中李元懿《上六事疏》也谈到当时盐贵“使人淡食者多”。

从口感及健康考虑,谁也不希望淡食无味,之所以“至有淡食者”,当然是盐太贵了。甚至官僚富户,也把盐视为珍品。唐人《朝野佥载》一书中就记有这么一件事: 一名广州录事参军,把私取盐一撮的家奴鞭打得鲜血淋漓。大城市的官员家因一小撮盐就有可能取人性命,可见盐在偏荒的少数民族地区实在是珍贵的东西更加难得。

柳州山民缺盐这种情况至少持续到明代,可从明弘治间任柳州通判的桑悦《记僮俗六首》诗中得到印证,其诗二有 “山深路远不通盐,蕉叶烧灰把菜腌”句, 说明当时柳州少数民族不是每家每圩都能买盐回去,一些家庭只能是“蕉叶烧灰把菜腌”。直至解放初期,城中还有患“大脖子”病者,这是山民长期乏盐缺碘的缘故。

由于历代山区盐的缺乏,故在峒民眼中是珍贵之物,很可能就是用当地壮布、兽皮、笋菌之类的土特产交换的。

“箬”为南方湖湘至两广普遍生长的箬竹的叶子,当地人把这种常见的竹叶用来包粽子,也顺便用来包其他物品。

柳宗元还看到由于很多山民的住处离圩场很远,“趁虚”来回需要一天时间,为了中午不至挨饿,他们往往带上用荷叶包裹的饭团(“绿荷包饭趁虛人”)。荷叶夏秋间常有,绿荷包饭可以防馊,这两样植物叶子,到现在一些农村还用于生活中。

柳宗元以诗人的目光敏锐地观察到这些细节并入诗,使此诗尽显地域生活特色。

当地山民的穿着也很奇特,柳宗元第一次在柳州过冬,他看到山民的御寒衣服或是用打来的禽兽皮毛编缝、或以鹅毛纳入夹衣中而成,于是有了“鹅毛御腊缝山罽”一句。关于此句,宋孙汝听在《柳宗元集》中有注:“邕管溪洞不产丝纩,民多以木棉、茅花、鹅毛为被。彼人家家养鹅,二月至十月擘取软毳,织以御寒。”当时柳州属桂管,但在御寒材料上两地风俗民情应是一致的。在孙汝听之前的唐代刘徇《岭表录异》中也有“鹅毛为被”的记录:“南道之酋豪,多选鹅之细毛,夹以布帛絮而为被,复纵横衲之,其温柔不下于挟纩也。俗云鹅毛柔晈而性冷,偏宜覆婴儿,辟惊痫也。” (14)

新闻推荐

树干弯曲前伸 卡住行驶货车 事发屏山大道与红锋路交会路口 “肇事”树干已多次被撞

记者李书厚晚报讯24日上午10点多,在屏山大道与红锋路交会路口发生惊险一幕:一辆货车在行驶中,车厢突然撞上偏向车道的树干并...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