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巷之邻里情深
□蒋杏明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岁月悠悠,日久情深,老巷里的邻居们相处久了,情感融洽,十分和睦。尽管日常生活中难免有些误会和分歧,但都能相互包容、谦让。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家见面都是热情地相互打招呼、问候。那时的市井生活,白天大家都是忙忙碌碌地找生活,到了傍晚,大多数邻居下班的下班、收工的收工,做好晚饭后,都端着饭碗到门外,边吃边聊,什么国家大事、家长里短,无所不谈。孩子们不用围桌而坐讲规矩,乐得自在。
几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转眼就到了20世纪70年代,巷子里与共和国同龄的小青年已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先后走进婚姻的殿堂。虽然那时候巷里的人置办结婚酒席都是在自己家中操办,但也十分讲究。大家都想方设法将人民饭店、龙城饭店、江滨饭店等知名饭店的大厨请到家里烧菜。宴席的菜肴很丰盛,一般有白切鸡、五柳鱼、大红扣肉等十来道菜。上菜也要讲规矩,先上肉菜、炒菜等,如果在上菜时端上了青菜,就表示这是最后一道菜,宴席菜已全部上齐。
宴席设在办喜事的街坊家中的堂屋或院子里,若堂屋、院子不够大,就在家门前的空地摆一排桌子。街坊们不用下请帖也都上门道喜,有的打个2元钱的红包,有的送暖水瓶,有的送搪瓷脸盆,整条巷子热闹非凡。
1996年7月19日,老巷的居民们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洪灾。那次百年不遇的洪水淹没了柳州市的很多街道,老巷也深受内涝的影响。大水从巷内所有的下水道迅速往上冒,很快就淹没了整条巷子,胡燕芳家里的冰箱浮在了水面上。这场大水让居民们猝不及防,很多人被困在住处的二楼。此时,巷子里的年轻人冯建文用家中留存的木板、木条扎成简易木筏,搭载一些有急事的邻居出行,还帮忙传送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饮用水和食物。后来市政府免费为受灾居民提供饮用水和食物,热心的冯建文又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和抗洪抢险的子弟兵,为大家服务,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一位吴姓老街坊说,他家1949年以前就居住在金鱼巷里,那时的房屋是祖辈所建,墙壁用泥砖砌成,屋顶上盖着杉树皮和羊毛毡,后来因黄泥墙受到雨水的长期浸泡,老房于1973年倒塌。建新房时,家里经济条件稍有好转,墙脚用青石片修砌,外墙用黄泥砖,新房看起来结实多了。2009年,随着家中孩子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家里有了经济基础,此时父母已80多岁高龄,便想让老人住上好房子,享享清福,就将泥砖房拆了重建。重建的房子共有三层,地基以钢筋、水泥铸成,砖墙上贴上了时尚的瓷砖。
金鱼巷的巨大变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那些年,随着金运来大厦(原解放北路糖烟店旧址)在五星商业步行街处建起后,和友大厦、金巷商住楼也先后竣工,这些大厦的建成,取代了老巷大部分民房及一处公厕,被拆迁的居民搬到了河西小区、康城等处。由于城市规划尚未全部落实,现在仍有一些老住户还居住在金鱼巷里。
当年我居住的皇荡巷与金鱼巷相距不远。时隔多年,当我再次走进曾经熟悉的金鱼巷,只能从某个地段回想当年那些老建筑。如今,昔日的老街坊年纪最长的已过百岁,有些已年近九旬,当年母亲让我结义的一名姐姐,也已70多岁了。在金鱼巷出生的第二代人、第三代人,也相继进入老年。但不管搬到何方,不论年纪多大,街坊们相聚之时,仍是满心欢喜,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回忆老巷里的点点滴滴,再次为那份朴实无华的情谊而感动。
新闻推荐
城管部门组织人员拆除违建棚子。记者张捷通讯员韦德盛晚报讯红桥路靠广雅大桥桥头路段,一排门面业主为了扩大经营范围,擅自...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