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巷”之往事铭心
□蒋杏明
当年,解放北路东二巷处有一古城墙,由大块青砖砌就,为老巷的北门(原解放北路加油站处)。那时候为建国初期,柳州河北区域热闹的地方并不大,仅是五角星一带的解放南路、解放北路、中山中路、中山东路、公园路。北门的城门处则是老巷孩子们玩耍的天地,小男孩在这里滚铁环、打鸡仔(用约40厘米长棒不断将架在砖头空间约10厘米的短棒撩起来,打出去,再接住又打出去。)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因扩建马路,该城墙被拆除。
那时候,三中路是一座高岭,民间称为:铜鼓岭。岭的周围是一片荒地。解放北路东二巷处北门被拆除后,建成了解放北路大马路,直通三中路。铜鼓岭边的荒地后来建起了“三中路百货大楼”。
老巷女孩子大多在巷子里玩跳格子、捉迷藏、砸沙包、跳橡皮筋的游戏。那时家家户户都有几姐妹,玩跳橡皮筋最多。跳橡皮筋先从脚踝移到小腿肚,再移到腋下、颈部,到了颈部时跨上橡胶带难度就大了。女孩子们边跳边唱着歌谣:“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解放北路东一巷、东二巷的街坊们从事着各种不同的职业,有的在汽车总站做司机,有的在工厂上班,也有赶马车帮人拉货的,还有在大街上摆书摊租书赚取生活费的。巷子里有一位60多岁的阿伯专门炒南瓜子卖。阿伯炒的南瓜子特别香,他家中有一口大铁锅,炒瓜子时把铁锅放在柴火灶上,用小火将瓜子慢慢炒黄、炒香。炒香后的瓜子,阿伯用竹簸箕装了,晾在院子里、堂屋里,然后用当年被视为很珍贵的旧报纸来包装;约50克重的南瓜子用四方纸包成漏斗形,上下两头都折了角固定,再拿到中山中路人民电影院一带摆卖,价钱是2分钱一包。
那时候,巷子里有一口古井,这口古井有多少年历史?如今巷中最老的老街坊已90多岁的高龄,说已记不清了。也有老街坊小时听老人说过,老巷的古井在久远的年代就有了,当时城里人的家庭生活用水都要到柳江去挑,一趟来回要好几里路。这口祖上传下的古井,避免了老巷人取水的劳碌奔波。因年代久远,井老了,出水量极少,最后变为了枯井。巷子里的小孩们都喜欢聚集在古井边玩耍,有时来巷子买金鱼的人也会好奇地走近来瞧,看水井里是不是养着金鱼。经老街坊指点,我有幸见到了这口古井,只见古井口处全是桶绳划刻的痕迹,还开了两道裂口。
1963年,居住解放北路东二巷的李德钢家里有个小院子,他父亲在院子里用砖砌了个小水池,养些金鱼来欣赏。那时生活水平低,养金鱼是很奢侈的,带着小资的情结。喂金鱼也没有专门的饲料,都是用鸡蛋与面粉按比例混合后晾干,刮些粉末来喂。想要金鱼色彩鲜亮的,就去人民广场的水沟里捞些水里的沙虫给鱼增加营养。这样精心的喂养后,李德钢家里的金鱼便越养越多。他们父子俩也大方,有人问要,便随意捞起三五条送人,这样隔壁邻居的王家、雷家、贝家等邻居,也开始养起了金鱼。
王家的住宅宽,养的金鱼多,繁殖也多,王家人就用脸盆和桶装了拿到自家的门口卖,小条金鱼卖一分钱一条,大些的卖2分钱一条。其他邻居见了,也依样把自家养的金鱼拿到门口摆卖。最早光顾金鱼摊的,是临街的孩子们,他们拿着家中的搪瓷口盅和小瓦盆来买金鱼。有些孩子没钱买,就去水沟里捞些沙虫来,也能换得几条鲜活漂亮的金鱼回家养。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卖金鱼的邻居越来越多,最后发展到别条街的人也把自己养的金鱼拿到巷子里摆卖,老巷就逐渐变成了一条卖金鱼的热闹巷子,高峰时家家门口都摆满了装金鱼的搪瓷脸盆和桶。每天来巷子里买金鱼的人络绎不绝,就连有人在巷子里端盆清水洗衣服,也有外面来的人凑过来看,以为是在卖金鱼。金鱼越卖越多,巷子的名气越来越大,解放北路东一巷和东二巷就没人叫了,都直接叫“金鱼巷”。
新闻推荐
刘迪才“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近些年来我们的阅读指数也在持续上升,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些差距,这对出版业以及文化机构...
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