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医生付鹏曾是中国援尼日尔医疗队队员,那段经历给他留下难忘记忆 一个人撑起眼科让患者不用再跨国求医
付鹏 付鹏(右)在尼日尔参加义诊。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尼日尔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常年伴随着高温和风沙。
南国早报记者张若凡
明知条件艰苦,柳州市人民医院的眼科医生付鹏仍然主动报名,前往非洲国家尼日尔执行医疗援助任务。这名中国医生给当地带来了大变化——他实施的该国首例微创硅油取出术,让一部分眼病患者从此不再跨国求医。
1一场手术停电五六次
关于援非的初衷,付鹏说,科室的老主任曾经援非,经常听她说起在那里的工作和生活。也许是因为年轻人的热血,付鹏听这些故事时,关注点并不在条件艰苦上,反而心生向往。在他看来,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给人们带来光明,是一件很崇高的事。
于是,看到征集援非医生的通知后,他立即报名。33岁那年,他成为中国第20批援尼日尔医疗队队员。2018年1月出发,次年3月完成援助任务回国。
付鹏说,去之前接受过培训,老队员给他们讲过当地的情况,主要是天气热、风沙大、生活物资短缺。尽管有心理准备,可是真正踏上那片土地,他还是不禁感叹“果然艰苦啊!”
当地室外温度常年在40℃以上,由于风沙太大,队员们住处的窗户都是封死的,因为一旦开窗,整个房间都会被沙尘覆盖。当地还经常停电,“一停电,整个屋子就变成一个烤箱”。
闯荡非洲国家,另一个难关是蚊子。那里的蚊子多携带疟原虫,被叮咬后就可能染上疟疾。医疗队的队员也没能幸免,陆续有人患上疟疾,“7月开始,一片一片地倒。”到了8月,付鹏也中招了,接受了两个疗程的治疗才康复。
在付鹏看来,生活上的困难都是“小插曲”,可以克服,真正的困难来自于援助医疗工作。
医疗队支援的是尼日尔综合医院。这所医院从基建到配套设备全都由我国援建,是尼日尔乃至整个西非最大的医院。然而,在当地,大型医院也逃不掉停电的“宿命”。尽管医院有发电机,但是性能不太给力,停电后隔一阵才会启动,这“隔一阵”在手术中可是要命的。
付鹏说,手术过程中遇上停电,有时可以停一停,等发电机启动恢复供电,可是如果进行一些关键手术步骤时是不能停的。他记得有一台白内障手术,中途停了五六次电,只能让助手用手机电筒照明,坚持将手术做完。
2最大医院竟无眼科医生
当地眼科医生稀缺也让付鹏印象深刻。医疗队刚到医院时,队员们在门诊大厅里一字排开,由医院相应科室的负责人领回科室熟悉环境。
眼看着队友们逐一被领走,最后只剩他一人“无人认领”。此时,院长走过来告诉他,医院没有眼科医生,“你来了,你就是眼科主任”。
付鹏深感责任重大。他带着助手到仓库里把带来的援助设备、器材拿出来,一通张罗,眼科正式开诊了。
眼科医生稀缺,给当地居民就医带来很大的困难。2018年5月,一名患者找到付鹏寻求帮助。这名患者曾患有视网膜脱落,当地无法开展这类手术,他只能前往突尼斯接受手术。不料想,术后不久,视网膜再次脱落,只得再次跨国求医。
视网膜脱落手术需要往眼里填充硅油,一定时间后再通过手术把硅油取出来。因此,这名患者先后3次跨国动手术,最后一次准备做硅油取出手术时,他却没有钱去突尼斯了,只得让硅油留在眼睛里整整4年。
3想方设法促成首例手术
经检查,该患者眼里的硅油已经变质,并引发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再不取出来,眼睛就保不住了。患者对付鹏说,自己真是没钱了,听说中国的眼科医生来了,他赶紧过来,“你是我最后的希望”。
付鹏告诉南国早报记者,在我国硅油取出术是一项很成熟的手术,只要有相应的设备和器材就能做,可是当地没有。于是,他让患者先回家,他想办法解决。
付鹏首先联系国内的同事帮准备手术器材,然后找到当地的中资机构,看有没有员工近期从国内过来,帮忙把手术器械捎来。就这样,问题解决了。器械一到,他马上通知患者来医院接受23G微创硅油取出术。
据介绍,23G微创硅油取出术在国内也是比较先进的硅油取出术,“G”的数值代表手术中所用的穿刺针的大小,23G已属于微创范畴,无需剪开结膜,大大降低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风险。而且术中所用器械大多为常规器械,其中一个关键器械是付鹏利用以前进修时学到的知识,自己动手将输液管剪一小节套在注射器上,形成一个负压装置将硅油抽取出来,非常适合手术设备短缺的非洲。
手术当天,付鹏发现医院里忽然来了一群人,一打听,是尼日尔总统新闻处的人。原来,这是该国首例23G微创硅油取出术,总统新闻处得知消息,特地派记者前来采访,并进入手术室拍摄整个手术过程。
4“如果有机会我会再回去”
手术顺利完成后,尼日尔综合医院的院长很兴奋,因为今后这类病人再也不用跨国求医了。大家算了一笔账,去突尼斯手术,来回机票加上手术费、住宿费等,折合人民币约需1.5万元。而留在当地治疗,用付鹏的自制器械,挂号费加手术费,折合人民币只需两三百元。大家发自内心地感叹,中国医生真是帮了大忙。
援非期间,付鹏带领当地医务人员开展了很多眼科治疗和手术。有了这颗“种子”,医院的眼科团队很快开枝散叶,等他结束支援任务时,已组建起一个8人的团队。中国医生虽然离开了,却留下了人才和技术。
回国后,付鹏时常回想起那一段时光,除了难忘,还有些遗憾,“因为我是一名眼底病医生,当地的眼底病诊疗一片空白,我的专长没能充分发挥”。他心里一直有个想法,如果今后那里的眼底病诊疗发展起来,能有用武之地,“我想我还会再回去”。
新闻推荐
柳州讯柳州市城中区滨江东路金沙角一带每天都人潮聚集,不少商贩嗅到了商机,到此乱摆乱卖,严重影响了滨江东路的车辆通行和周...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