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蜕变史

柳州晚报 2019-10-15 09:03 大字

□韦桂美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们村是一个库区移民村,全村只有20来户人家,人口刚过百。我的父辈迁移出来之后,从搭草棚开始,在一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安家落户。

那时,我们村的小学坐落在村子的北面。最初,教室是一间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危房。这教室据说是由别的生产队建的仓库改装成的,看样子应该是有一段历史了。四面墙用黄土砌成,到处有裂缝,小的像老人家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大的能进风透光,其中最大的一处裂缝有五六厘米宽。

教室房顶的瓦片总是遮不住偌大的空间,如同我们身上的布料总掩不住该遮蔽的部位。而且可恶的老鼠们丝毫没有一点儿同情心,它们在屋顶上爬来爬去,那些瓦片因此也就像长了腿脚一般,经常会移动位置,这就使得教室上方的漏洞也学会了打游击,有时出现在这个地方,有时出现在那个地方。那时还没有电,屋顶上的漏洞在天晴的时候倒是可以为教室增加一些光亮,可要是遇上雨天,那就麻烦了,雨水会从不同的漏洞肆无忌惮地流下来。在我上小学之前,经常偷偷溜进教室后边玩小石子,偶尔也会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当天色变暗、风雨欲来的时候,那位老师就会放下手中的粉笔,脸上的表情如临大敌,他双唇紧闭,瞪大眼睛观察着屋顶上漏洞的位置,然后像指挥士兵躲避炮口的将军那样,指挥着学生们挪动着桌椅避开屋顶上的漏洞,以免被淋湿。

我们的小学只有3个年级,每个年级五六名学生。起初,一位姓覃的代课老师教3个年级,教语文和数学。听说他自己也只读过三年级。我四五岁的时候,1983年,那位只上过三年级的民办老师退休了,他工作过几年的那间大教室也跟着退休了。因为我们村在县政府的关怀下,获得了一些专项资金,村民们用这笔资金在那间大危房对面建了几间公用的平房,其中一间就当作教室。

也正是那一年,我穿着姐姐穿过的旧衣服,走向那间全新的教室,这是一间能够给我们遮风避雨的教室。只是,由于设计不合理,窗口开得不够多也不够大,而且当时我们村还没有通电,这使得教室里光线非常暗。新来的老师姓周,初中毕业。如何解决光线不好、后排看不清黑板的问题呢?周老师的对策是,哪个年级上课哪个年级的同学就坐到前两排。所以那时只要是阴天,我们就没有固定座位。直到1985年,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村里终于接通了电线,教室里也安装了电灯,我们这才彻底告别了在光线不足的教室里学习的日子。

除了语文和数学,周老师破天荒地给我们开了体育课和音乐课。那时我们的体育课是在教室旁边的草地上进行的。除了教我们做广播体操,周老师还跟我们玩跳绳。如果是下雨天,周老师就让我们把两张课桌拼起来,中间再放上几本字典,让大家打乒乓球。买不起球拍,家长们就各显神通,把一块短木板刨成球拍的样子,让孩子带到学校,球拍有方形的也有椭圆形的、有大的也有小的。而那些没有家长帮忙的孩子,要么随便捡了块木板,自己简单加工;要么有更加省事儿的,直接捡来一块烂瓦片当球拍。因此,在我们的乒乓球课上,你会看到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球拍,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若是能留到现在,倒是可以进博物馆展览了。

没有课外读物,我们能接触到的纸质媒体除了课本,就是周老师订阅的《广西广播电视报》了。那时,最开心的就是大家都完成了作业之后,我们就围在周老师身边,听着他读报纸上的剧情简介,印象深刻的有《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等等。那时村里还没有人买电视机,报纸上的内容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

我们村小学的第三次变身是1992年,我们村获得了“希望工程”的专项资助,建起了一座两层楼的教学楼,楼下是老师的休息室和储藏间,楼上是教室。从那时起,村里的小学由危房变成了楼房。授课的老师在教室一角设了图书角,自费给孩子们买了一二十本课外书。

时间过得飞快,再后来,村里的生源越来越少了,我们村的小学在完成了一段使命之后,默默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星移斗转,从那个简陋的乡村小学出发,我开始了近20年的求学之路。研究生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在柳州落户。2017年,女儿6岁,到了上学的年龄。她的小学就在我工作的大学对面,占地面积50多亩,有3栋教学楼,有配备了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教室和功能室;另有专门属于科艺工作室的一栋楼,那是为近百门科学类和艺术类课程而准备的,这些课程是当年的我无法想象的:机器人、STEAM课程、卡魅激光切割、编程等;学校还有图书馆,有琳琅满目的课外读物;除了三层楼的室内体育馆,室外还有环形跑道、创意植物园和科艺广场等。在这里,孩子们拥有了温馨和谐的求知环境和释放天性的空间,拥有了自由奔跑跳跃、充分创意创造的乐园。硬件是先进的,而师资也不错,学校里的老师,全都受过高等教育。

女儿一年级开学报到的那天,在学校大门迎接我们的,除了校长和礼仪队,还有一个身高约140厘米的机器人小胖。它的出现吸引了大批孩子围过去,他们要它跳《小苹果》,它就随着旋律舞动起来;他们问它“螺蛳粉”是什么,它会回答:“螺蛳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小吃米粉,具有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是柳州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小吃……”他们问它天文地理各种知识,小胖对各种问题都能从容应答,令人赞叹不已。

看着眼前这一幕,我的思绪又回到了30多年前,自己上小学的那段岁月。不一样的小学,不一样的童年!小学的变迁见证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文化事业不断发展,见证了东方巨龙正在昂首腾空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新闻推荐

柳州市首次成为主观题考区

日报消息(记者叶露婷)13日,2019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主观题考试柳州考区开考。本次考试中,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贺州市...

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