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 几番蝶变 陆路公交覆盖全城,水上公交开通运营,公共自行车随处可见……柳州人的出行越来越便利了
行驶在龙城街头的公交车(记者 覃科 摄)上世纪50年代初柳州最早公交车照,柳州第一代公交车。(恒达巴士公司供图)当年的公交车。(恒达巴士公司供图)新能源公交车。(恒达巴士公司供图)
记者 吴祉婧
您见过新中国成立前柳州的城市公共交通是什么样的吗?那会儿,市区只有3平方公里,道路12公里长,除了步行,人们能够借助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和少数的黄包车。新中国成立后,柳州紧跟发展的步伐,公交车开始在柳州的城市公共交通舞台上闪亮登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柳州市大力发展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城市公共交通事业,不断刷新大家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的认识。连日来,我们通过采访多名市民,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这些年柳州人切身感受到的城市公共交通之蝶变——
公交大变化 市民获利多
家住都乐岩附近,今年59岁的彭建国钟爱绿色出行,谈起他印象中的城市公共交通代表之一——公交车,不禁感叹:公交车线路越来越丰富,也更智能化了。
1978年参加工作后,彭建国开始频繁搭乘公交车。那会儿,上车后得和车上的售票员讲清下车地点,根据乘车距离来购买相应的车票。他仍清晰地记得那些车票,是很薄的一张小纸条,有红、绿、蓝等几种颜色,票价为3分、5分等。作为乘车已购票的唯一凭证,彭建国每次都得把车票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又怕给焐烂了。“因为当时的公交车不像现在这样宽敞、有空调,那会儿车厢狭窄,发车频率又比较低,往往是一辆车里挤满了人,热得不行,可不就怕手里的车票被汗浸湿浸烂了吗!”
“如今,公交车线路增多了,发车频率增大了,乘车环境也好多了,公交车司机的服务也是越来越好!”彭建国笑着说。
记者从柳州轨道交通集团恒达巴士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1958年4月,原柳州铁路局拨了5辆交通车给当时刚成立的市汽车运输公司,该公司调了53名员工、13辆车组成第一个公共汽车队,开通三条线路。
1960年春,市公共汽车公司应运而生。当时有老旧公共汽车10辆,运营线路3条共29公里。从1960年至1965年底,市政府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投资68万元,车辆发展到21辆,运营线路达7条。
1994年6月1日,公交公司在1路线投放10辆优质大巴,试行无人售票。同年9月1日投入首批15辆标准无人售票新车在2路线开始实行无人售票,在其他线路实行准无人售票,标志着柳州公共汽车收费方式的改革。为提升市民夏日乘车的舒适度,1998年7月13日,柳州市第一次引入了空调车。2007年,公交公司启用公交GPS系统,“集中调度,统一监控,分级管理”的模式开始引导柳州市公交运行走上智能化。
正式开通于2013年12月28日的快速公交,将柳州公交再提升一个档次。
近年来,柳州的公交车仍在不断升级。2016年初引进混合动力车(柴油电力),这类车与常规柴油动力的空调车相比,节能10%—20%;2017年11月12日,31路、49路投入12辆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运营,与常规柴油动力的空调车相比,节能三分之一。
如今,全市共有109条线路、1059辆公交车,其中534辆为新能源公交车。随着柳州火车站东广场设施逐步到位,部分公交线路也随之调至东广场。
在未来的3至5年内,柳州市力求把所有的公交车都换成新能源公交车,一边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务,一边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
水上公交带来了新的“渡运”感受
近年来,“百里柳江 百里画廊”的建设广获称赞。为方便市民出行,配套百里柳江建设,完善城市公交系统,2014年3月31日,被列入柳州市2014年为民办实事十大项目之一的“柳州市水上公交建设项目”正式开通运营。
发展至今,柳州市水上公交有船舶18艘、客位340位,开通线路8条,21个停靠点分布于百里柳江精华段两岸,从黄村码头至白沙码头。
对于曾感受过传统“渡船”的练海燕而言,水上公交不仅具有渡运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旅游、观光的附加值。“大概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经常从老柳高(即现在金沙角区域)那边的码头坐‘渡船’到河对岸的窑埠码头,去当时的区卫校上班。”练海燕回忆道,那时候虽然城里已经有了公交车,但因为桥少,公交车绕圈较大、路途远,因此一些想要直线过河的人就会选择 “渡船”了。
“不过当初的‘渡船’可没有水上公交这样舒适。如今很多人选择水上公交,可不仅仅为了出行,更多的是带着家人、朋友一起欣赏柳江及沿岸的美景。”练海燕说,水上公交带来了新的“渡运”感受,能拥有这样一种悠然自在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她感到高兴和自豪。
(下转33版)
新闻推荐
创新服务 争创标杆 柳州市城市管理实现从“数字”向“智慧”转型升级,为建设绿色宜居城市添砖加瓦
分享数字城管“柳州模式”车载全视角数据采集探头。智能采集车交付并投入使用。数字城管平台坐席员。栉风沐雨砥砺奋进,春...
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