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大南门菜市 □蒋杏明
(资料图片)
当年,大南门菜市由曙光中路的溜坡处起至罗池路口止,有一百多米长。左起前段是家老牌子的酱料厂,号称“毛和源”。中段是红星剧场,隔了黄竹巷,是一家极大的糖烟酒商店。
毛和源酱料厂的店面以及厂区里均排列着许多硕大的釉面陶缸,外表都是深褐色。店面里的陶缸还饰有龙飞凤舞的图案,缸边挂了一些用以计量的圆形铁铛,有一两、二两、五两、一斤量。那时候,一斤酱油是一毛四分钱,市民买酱油都是自带瓶子,每次买个一两二两半斤的。我小时候曾与同伴们猜过一个算术谜语:一毛钱怎样买到一斤酱油?答案是每次只买一两。当然,这种买法在那时候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时候,柳州市郊的洛埠、环江等地农民均是携带了家禽、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乘坐小船到大码头处下船,然后直接在大南门菜市摆卖。因此河北片的许多市民都喜欢到这里买菜。
过去,红星剧场斜对面是一排骑楼门面。首起是肉类,后面是禽蛋、豆腐、蔬菜,烧卤摊则露天摆在猪肉档的右前方。市区里唯一供应回民的牛肉摊就设在与猪肉档相邻的不远处,摆放着两块案板。那时候,买牛肉须凭回民所持的票证,牛下水、牛头、牛脚可随意购买。每天早上,牛肉卖完后,牛肉摊前拥挤的市民总是很多,大家喜欢拎着案板上的牛肚、牛百叶这些牛杂来看,最终许多人不是嫌“骚”,就是嫌没有油水或难收拾而放弃。
我家对门的李叔是回族人,他买牛肉时还会买一些牛骨和牛下水,回来后很耐心地用剪刀将牛肠剪开,清洗后用炭火来煨。邻居们抵不住那浓郁的肉香味,也跟着去买一些牛鼻子之类的牛杂回家煨炖,但始终做不出那等美味。
那时候,在罗池路口与曙光东路交接处(现东门商城对面)有家饮食店,店里的服务员都是中年妇女,每天蒸发糕、馒头在门前摆卖,后来又加卖露水汤圆。汤圆一两粮票、五分钱一个。汤碗里撒些葱花、辣椒粉,算是色香味俱全,招来了许多顾客。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饮食店在门口砌了一个很大的炉子,架上一口大铁锅,里边设个蒸锅,蒸锅上方吊了用马达带动的搅拌机,等锅中的米浆半熟时就开始慢慢搅拌,黏黏糊糊的浆块在拌棍上成了坨状,显得十分沉重。锅旁边则站满了许多等待汤圆出锅的市民。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农副产品数量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蔬菜瓜果把大南门菜市挤得满满当当,又向周边扩展。东门城楼下、罗池路、下柳江的各条小路,所有的空地均被新鲜的蔬菜、清香的水果、“嘎嘎”叫唤的土鸭子占领,当我们穿越这些,如同走在农村的圩场上。
今天,大南门菜市经过开发和兴建,已经规范为现代化超市型的东门商城,昔日的马路市场成为柳州的一处旅游景点。
新闻推荐
市民广场上盛开的紫荆花(黎寒池摄)□马冬生1变身蝴蝶,我也要亲近一株株紫荆花我的一颗心,怎敢比紫荆怒放得逊色紫荆花的香,被...
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