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染衣业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黄水清
20世纪70年代以前,柳州有这样一种行业——染衣服。太平中街光明路一带是染衣业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条街上有七八家染衣店。店铺门口有几口大染缸,旁边搭起高高的竹架子,晾晒染过的布料或衣服,散发着浓浓的染料气味。
那时候,粮食副食品凭票供应,穿的衣服是买布来做的,也要布票。当时有一句流行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可见当时穿件新衣不容易。过年时,娃仔穿新衣是最高兴不过的事了。家中有兄弟姐妹的,都是弟弟妹妹捡哥哥姐姐穿不合了的旧衣服穿。我在家是长女,10多岁就学会了做针线活,经常帮家里缝缝补补。父亲的一件棉衣,都打有几十个补丁了还舍不得丢掉,我们兄弟姐妹的衣服,也多半是打有补丁的。
衣服是棉布做的,容易褪色。如果衣服和补丁的颜色不一致,穿起来就不好看,这时候,就想到花上几角钱,把衣服拿到染衣店去染。
染衣店里有各种颜色的染料供顾客挑选。不过,白衬衣可以染成浅色的衣服,浅色的衣服只能染成深色的衣服了。每隔一些日子,我就拿些旧衣服到染衣店去染色,染过的衣服穿在身上焕然一新,人都变得精神多了。因此,去染衣服的人多,染衣店的生意就好。
如果想节省点钱,也可以买些染料回家自己染衣服,但往往比不上染衣店染的效果好。
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买布再也不用布票了。服装业蓬勃发展,商场里各种各样的服装琳琅满目,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从买布做衣服转变为到商场里选购衣服,衣着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染衣服这个行业,便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失了。
新闻推荐
普及安全用电知识通讯员邹振远晚报讯“湿手不要摸电器,插头要握绝缘体。打雷闪电要注意,山顶树下我不去,电线底下不钓鱼,风筝...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