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成了 自己想要的样子 怀念柳州新闻战线上的老兵何金权同志

柳州晚报 2019-04-27 11:32 大字

(资料图片)

□喻芬

对于何金权来说,人生最开心的事,应该就是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2018年,他将自己在《柳州日报》《柳州晚报》上发表的新闻作品结集成《新闻故事》出版发行。前天,惊闻何金权因病去世,我找来这本书,看到他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人生一世,其实活在一回心境。”

何金权,一生虽然平凡,但他努力活出了自己想要的心境。

柳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陈中林说:“何金权是一名新闻战线的老兵。”

其实,何金权本职并不是记者,也非科班出身。缘于酷爱新闻事业,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给媒体投稿。在柳州新闻界,他是非常有名的积极通讯员,深受各媒体的欢迎。后来,他提前从单位退休后,应聘到柳州日报社当了一名特约记者。

在柳州晚报记者部,他和我们一起共同奋斗的那些年,他热爱事业的奋斗精神、稳健严谨的工作作风、热情和善的待人情怀,都是我们学习的范本。由于他年龄比我们大,阅历也比我们丰富,记者部的同事们都尊称他为“何老师”。

每个人都有理想。有些人的理想是想想而已、说说而已;有些人的理想则是装饰人生的花边;有些人的理想,是拿来当作目标去奔跑的。何金权,属于后者。

很多人退休后再也不想工作,更何况是到压力非一般的新闻单位当专职记者。然而,对于怀揣成为新闻人梦想的何金权来说,到晚报记者部工作,是他人生中最向往、最快乐的事情之一。50岁那年,何金权主动选择从原柳州市建委(现市住建局)办公室主任的重要岗位上提前退休,而后来到柳州晚报当记者,实现了当一名专职记者的人生理想。

从通讯员到专职记者,何金权投入到新闻事业的热情依然。据统计,他在《柳州日报》《柳州晚报》上发表的各类新闻作品达9800多篇,共计500多万字。这比很多专业记者的写作量都大得多。从在原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到后来在晚报记者部当专职记者,长达31年,何金权一直从事柳州市城市建设行业的新闻报道。他用笔和镜头,记录了这个时间段柳州市城市建设发展的历程。陈中林副总编说:“柳州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的大小事情,何金权基本了如指掌。可以说,他是一本城建字典。”

何金权到晚报记者部工作,和大家一样,遵守严格的管理制度,从没有因为自己是编外记者而提出特殊的照顾。反倒是,他将自己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军人作风,潜移默化地带动着年轻的记者们。

他自己负责的城建新闻从来没有出现过漏稿、错稿。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早几年,柳州晚报举办的活动特别多。每次活动,为了节省人力成本,都需要部门全体出动,记者们要充当现场工作人员,守门口、维持秩序、搬运物品,等等。每次举办大型活动,何金权从来都是主动挑最重的活干。那时,部门里有汽车的人只有两三个,何金权那辆小面包车,是运送物资不可或缺的工具,毫无疑问地被“无偿征用”——没有运费,没有加油费,没有价钱可谈。何金权也从来不谈条件,也没想过谈条件,他曾说过,这就是他该做的工作而已。搞活动运送物品是最累的苦差,他要最早把车开到报社装车,拉到现场后,还要帮着搬运物品;活动结束后,他要帮着收拾,把活动用具拉回报社。

每次做活动,何金权是最靠谱的工作人员之一。他从来没有迟到过,也没早退过。每一场活动,安排给他的工作,领导是最放心的。在他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让领导糟心的情况。不仅如此,很多次我们做大型活动,人手总是不够的,他就把老伴带来帮忙,相当于给记者部找了一个免费帮手。这和蔼可亲的老两口,联手在我们举办活动现场守门口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让我忍不住潸然落泪。

最后一次见到何老师,是不到一个月前,我到市中医医院东院采访,在病区遇到何老师的老伴和他的表弟。我跟着来到病床前,看到他依然是淳厚的笑容,但我感觉他情绪有些低落,可能是他感知到了病情很重。坐在病床上,他像个孩子,有些失措,不像他一贯的快乐平和。当时,我心里飘过一丝不安,但没想到是这么严重。

那天,他刚办入院。回来后,我将此事告诉了报社领导。领导高度重视,两三天后,陈中林副总编就和晚报记者部、晚报编辑部的同志一起到医院看望了何金权。

想不到,这竟然成了我们和他的最后一面。

何老师,一路走好!

新闻推荐

“十佳创城社区”揭晓

日报消息(记者雷媛媛)备受关注的2018年度柳州“十佳创城社区”评选活动昨日揭晓了获奖社区名单,经过展示、投票、实地考核等...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