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老板3000万打工者 谁创造了广东?

广东共青团 2018-12-22 10:20 大字

广东,不仅是全国经济的领头羊;40年来,这片热土,也一直身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历史见证了这个地方的一次次突围,也记录了民营经济在这片土地上的萌芽壮大。

曾经,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批“个体户”;40年后,这里孕育出的是腾讯、华为、碧桂园等千亿级巨头。

无论是饮改革开放头啖汤的“冒险家”,还是为了改变生活的农民工,或是心怀梦想的有志青年,“南下广东”成为了几代中国人共同选择……

01

1980年底,一封从广州寄往国务院的挂号信,让高德良的妻子开始了长达几个月不思茶饭的日子。

这封信的撰写人正是广州首批个体户之一高德良。他所经营的“周生记太爷鸡”由于味道鲜美大受欢迎,正筹划着扩大规模,但当时的规定是,雇佣超过7人,就算是资本家剥削。当时关于高德良和“周生记太爷鸡”的报道。图/《新快报》

那个时代,干个体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甚至时常受到来自各方歧视。无论是高第街上卖衣服的小档主,还是像高德良一样放弃“铁饭碗”下海的小商户,最怕的不是工商部门的查处,也不是税收部门的盘问,而是“被熟人认出”。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光彩”的个体户,居然敢上书中央,还敢“八问个体户有没有前途”,这不得不让旁人为他捏一把汗。

高的上书轰动一时,却意外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几年后,高德良与邓小平同时入选《时代》周刊评选的风云人物。1984年《广东画报》版面。图/《新快报》

高德良之后,靠着“第一笔风投”——铝锅创业的容志仁、第一个“万元户”谢仲余等“先锋个体户”开始频繁地见诸于各大新闻报刊。

9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个体户将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了需要同时管理几十甚至几百号工人的“老板”。虽然只是卖个早点、修个鞋、理个发,但这些人很多成为了后来让人羡慕的“万元户”。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简称)企业作业场景。图/网络

同时,这股风也吹进了更多有志青年的心中,这其中,就有大家熟知的马化腾、王石、任正非……

02

1981年某个深夜,东莞太平手袋厂第三任厂长唐志平还在督促工人加班加点完成订单,计件工资制度让工人们干劲十足,也让其他厂的工人羡慕不已。

就在这一年,这家编号为“粤字001”的“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企业终于还清了由香港商人张子弥出资的设备费,成为了拥有自主经营权的企业。东莞太平手袋厂旧照。图/《广州日报》东莞太平手袋厂车间内,女工正在生产。图/赖泓佑

与此同时,从港台、东南亚等地涌入的“三来一补”企业也在东莞、深圳等地快速地生根发芽。以顺德大进制衣厂、深圳骏达制造等大型制造业为代表的企业不仅给原本封闭的小城市带来了丰沛的外贸资源、现代化的工厂流水线,更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减小改革阻力,中央决定在偏远的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进行试点。在深圳,市场化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的资本和劳动力涌入,“深圳速度”令全世界侧目。图/千字文化

一直到90年代,港台制造企业、IT企业向珠三角大举迁移,这是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由于生产线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跨省招工。几倍于务农的高收入,吸引了大批从湖南、四川、贵州等地赶来的“农民工”。他们背着硕大的行囊,源源不断地从火车站、汽车站涌入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

私营企业的勃发,出现大量的用工缺口,这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撕开了一道口子。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吃饱了饭,那么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则开始让农村家庭摆脱贫困,也为底层打开一个上升通道,中国社会缓慢地向开放社会转型。

广东,一时之间成为了“致富”的代名词。当时,大江南北甚至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1982年,特区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经推出,引发“姓资姓社”的轩然大波。直到1984年邓小平亲自肯定,争议才得以平息。图/网络

03

1998年,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并没有阻止胡小燕离开贫穷的家乡,赚钱改变一家人命运的决心。为了几百块工资,她坐了38个小时绿皮火车,从四川老家来到佛山。

事实上,胡小燕并不知道金融风暴为何物。她只知道,尽管大量工厂处于停产状态,但这依然挡不住紧闭的工厂大门外,那几百双和她一样渴望进厂的眼睛。胡小燕在工厂。图/封面新闻

她更不会想到,十年后,她成为首批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站在人民大会堂,代表她背后的三千万农民工兄弟姐妹发言。

来到佛山的第二年,胡小燕顺利在一家陶瓷厂找到了工作。在这个工厂里,胡小燕遇到了许多“老熟人”,他们有的从90年代初便到广东打拼:深圳的富士康电子厂、东莞的太平服装厂、广州的流花宾馆……都留下过老乡们拼搏的身影。2008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图/中国新闻网

90年代末,广东的外来务工人员突破千万。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城中村里,河南烩面、重庆麻辣烫、柳州螺蛳粉等“外地美食”开始火爆起来,随父母从老家来到广东的孩子们,操着不同的方言在村口祠堂玩耍着……

从那时起,政府开始密集地出台针对打工者的福利政策,包括鼓励更多打工者夫妻双方来广东、给务工人员分配公租房、举办集体婚礼,外来务工子弟学校也开始在城中村周围办起来……白云区萧岗村的出租屋内,“候鸟”回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晚饭。有了孩子的陪伴,在广州打工的王斌终于有了“家”的感觉。图/南方+

后来,这些村口玩耍的“小鬼头们”,大多数都在父母奋斗过的城市上了学,成为了“异地高考”最早的受惠者。这其中,就有胡小燕当初为了工作,不得已放在老家抚养的一对双胞胎女儿。

而广东的民营经济,从改革开放初期“边际的,填补空白的角色”,发展到后来的“三分天下有其一”,这背后是千千万万的胡小燕。

04

2008年,一场世纪寒潮的到来,给“摩托大军”心上又添上了一层阴霾。

324国道上,满是从广东打工的返乡铁骑。这一趟长达10来个小时的“旅程”无论对大人和孩子都是一项挑战。

政府还特地为这些返乡车队建立了工友休息站,可以免费休整、取暖、充电、随时喝上暖烫的姜茶...但,很多人也在犹豫着,明年还要不要来广东打工。返乡摩托大军。图/《新快报》

2008年百年一遇的大雪,让京广铁路南段停电,电动机车全部瘫痪。停电持续了11天之后,数十万在广州火车站广场焦急等待的农民工,终于陆续搭上回家的列车。图/《新快报》

这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出口企业众多的广东,是一次打击。身处在制衣、电子、玩具等行业的大量工人,因为年老、儿童留守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幸运的是,依靠着多年来在广东学到的技术和经验,不少返乡农民工得以在几年内操办起了自己的事业,依靠内迁工厂,他们在家乡的省城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大规模的返乡潮过后,用工荒开始席卷珠三角。广东制造企业被“倒逼”进入产业升级轨道,一场转型正悄悄展开。街头的招工者。图/南方日报

而另一边,腾讯、华为、中兴等高新科技企业也开始萌芽成长。广东民营经济的领跑任务正交棒给大型互联网企业和科技独角兽。

05

近几年,城市竞争日趋白热化,“抢人”成为各地的重要策略。成都、武汉、杭州、长沙等新一线城市更是一马当先。

与上一代人不同,对这一代年轻人而言,选择在哪里奋斗、哪里扎根,变成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命题。

即便如此,“南下广东”依然成为有志青年的重要选择。广东这个地方的开放精神和创新活力,在40年的打磨洗练中,被一代代地承继了下去。落户深圳的华为总部研发大楼。图/网络

今天,这里有超过1000万家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60%以上的投资、75%以上的创新成果、8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95%以上的市场主体。还有,全国28家世界500强民营企业,广东一省就贡献了7家。像华为、碧桂园、腾讯这些中国最优秀的民营企业,早就深深打上了“广东印记”。2011年1月21日,微信在这里正式推出第一个版本:微信1.0foriPhone(测试版)。从此,我们随手发语音视频、出门扫码支付、刷朋友圈…图/网络美国好莱坞最爱用的无人机就是大疆,国内的综艺《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也是用它。图/网络

2018年,改革开放走过了40个年头,“南下广东”的势头依然强劲。在南下潮中轮转的一代又一代人,见证了广东甚至中国民营经济从0到1、从弱到强的巨变。

这中间,不仅有像高德良一样敢想敢拼的个体户,有像胡小燕一样离乡背井前来打拼的普通民工,也有像任正非、王传福、汪滔等等几代创业者……更有每一个曾经或依然在广东这片沃土上怀揣着梦想、挥洒过汗水的——你!

后记

40年很短,短到一切还恍如昨日。

40年又很长,长到足以改变几代人的生活轨迹。

某种程度上,广东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就是民营经济发展四十年。

在这个过程中,广东这片热土,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也在被这些人、这些事所塑造着。

今天的老广东人变得越来越能吃辣,带着各地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也越说越溜。而新广东人们不仅爱上了凉茶和老火汤,更会不时哼上两句熟悉的粤语歌。食在广州,不仅有传统粤菜的滋味,更有天南海北的风味。“来了就是深圳人”“新莞人”等概念的提出,也让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入夜后,无论是打工者、程序猿还是广漂大学生,都饥肠辘辘地在各种大排档、小吃摊上寻找着味蕾的满足,暖黄的灯光折射出热腾腾的生活气息。有人笑说,没有什么比广州的“胃”更具有包容性。图/网络

改革开放40年,这精彩不只是属于企业和企业家,更是离不开无数普通务工人员的共同创造。他们无论是在选择留在广东、扎根广东,还是回到家乡,都在改变、塑造着一方水土。

伟大,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赋予,而这伟大,也是属于1000万小老板和3000万打工者的。

过去、现在、未来,欢迎来广东。

本文由广东共青团和识广联合发布。识广(ID:sikgwong),一个有态度、有热度、有深度的广州城市新媒体。

编辑:娓、菁

新闻推荐

柳州网红奶奶去世 网友:感谢奶奶曾带给我们快乐,一路走好

12月16日,曾因“对、对、讲得对!”走红网络的柳州老人覃翠琼永远离开了我们,网友纷纷留言泪别。(详见12月19日南国早报微信公...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