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因水而活 城因桥而通 从柳江浮桥到官塘大桥,60年来柳江上建起了20多座桥梁,被誉为“桥梁博物馆”

柳州晚报 2018-12-11 14:53 大字

白沙大桥红光大桥鹧鸪江大桥

记者 李书厚/文 黎寒池/图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柳江穿城而过,柳州被分成南北两半,千百年来,柳江上没有一座桥梁,人们靠木排、小船胆战心惊地过江。桥梁对于沿江而建的柳州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从以前摇摇晃晃的浮桥,到如今屡屡开创世界纪录的各种现代化桥梁,柳州因桥梁而通,因桥梁而变,未来也必将因桥梁建设而创造更多的奇迹。

回忆:柳江建桥充满期盼

作为老柳州,今年82岁的林超贤,一辈子生活在柳江边,对于柳江上建桥的期盼是刻骨铭心的。他家原住谷埠街西闸巷,这里如今已改造成谷埠街国际商城。他选择了回迁安置,因为对他来说,家住柳江边的记忆难以忘怀,尤其是那段柳江上没有桥梁,需要乘船渡江和走浮桥过江的历史。

回忆起当年那段历史,林老依然记忆犹新。林老说,柳江在建设浮桥前,大家往返河南河北只能乘船渡江。当时江深水急,遇上涨大水的时候,容易翻船。因此每次涨大水,就会有很多人到江边看洪水,同时也是看有没有胆大的人敢在这时候摇船渡江。

林老说,在他10多岁读高中时,柳江上有一座用木船并排搭建的浮桥,但最初并不是为了方便两岸的居民通行,而是为了在日军空袭时,能够快速从河北跑到河南,进入马鞍山的岩洞里躲避日军轰炸。

“我在柳高读书3年,就走了3年的浮桥。”林老说,那时通行浮桥是要交钱的,他每天要通过浮桥去学校,放学又走浮桥回家吃饭,一天要走好几趟。有时遇上发洪水,浮桥就要拆除,如果拆除不及,浮桥就会被洪水冲断,冲到下游。每到这时,他只能住在学校里,等浮桥重新搭好之后再回家。这样的日子,直到1968年,柳江第一座跨江公路大桥——柳江大桥建成通车才结束。

林老说,柳江大桥通车那天,可谓万人空巷,全城的人都来了,他也带着父亲到柳江大桥上走了一趟。那时,其父亲激动得老泪纵横,连连感叹共产党好,说柳江大桥是共产党在百姓心中建起的一座丰碑。毕竟千百年来,柳州人一直期盼着有这样一座大桥。

“现在柳州的桥梁越建越多,越建越漂亮,作为柳州人深感自豪。”林老说,柳州每建好一座大桥,他都要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柳州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前段时间白沙大桥通车,儿子专门开车带他去看。还有官塘大桥,等过些日子,儿子也要开车带他去。每一次看新桥,他都要跟年轻一辈说起柳州没有桥梁、要乘船渡江、走浮桥过江的那段历史,让年轻一辈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工作,为柳州的发展添砖加瓦。

建桥者说:建桥速度越来越快

从柳江铁桥到刚刚通车的官塘大桥,柳江市区河段通车的桥梁已达21座,虽然每座大桥的建设周期长短不一,建设难度各不相同,但都凝聚着大桥建设者们的心血。

其中柳江大桥是目前已建成通车的21座桥中,建设时间最漫长的一座。今年83岁高龄的吴润富,曾担任柳江大桥建设指挥部民选总指挥长,他说,柳江大桥的建设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大桥先后几次筹建、屡次停工。

1958年,由于缺少资金,当时的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捐款建桥。尽管如此,大桥的桥墩才刚建出水面,就遇到了困难。由于建桥需要3000多吨大型进口钢材,当时别说柳州,就是全国都难以解决,大桥建设被迫再次停工。直到1968年12月26日,柳江大桥才正式通车,结束了柳州人民靠浮桥和渡船过江的历史。柳江大桥也成为柳州市区第一座跨江公路大桥、全国第一座T型钢构桥,是中国第一座采用悬臂浇筑法建成的预应力混凝土T型钢构城市桥梁。

在柳江大桥之后,柳州市又陆续建设了河东大桥、壶东大桥和壶西大桥、官塘大桥等桥梁,造型一座比一座漂亮,需要攻克的难关也一个比一个大,但大桥建设速度却并未因此受影响。

“设备缺乏、技术落后是制约大桥建设进度的重要原因。”凤凰岭大桥项目书记杨志强说,他走过很多城市,建设过很多大桥,柳州是他见过建设桥梁最多的城市。以前建设大桥,大家觉得很难,主要是设备缺乏和技术跟不上,白沙大桥在建设中虽面临许多技术难关,但经过建设者们的努力,各种困难被一一攻克,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如期建成通车。

官塘大桥设计工期为三年,最终提前半年建成通车,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在柳江河面上建起一座创造多项世界纪录的跨江大桥。官塘大桥项目经理何鹏说,每座大桥因为结构形式不同、技术不一样,建设时间也会不一样。但官塘大桥在创下整体提升高度、整体提升重量、提升拱肋跨径三项“世界第一”的情况下,依然提前半年建成通车,这主要得益于设备、技术的进步。

(下转33版)

新闻推荐

柳州饭店(集团) 享国宾馆美誉 山水韵味悠长

柳州饭店主楼1号楼文物说明1号楼是1954年7月越南胡志明主席曾住过的小红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州饭店自1952年建...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