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珍惜的夕阳心语 黄炳宣《夕阳心语》序 潘 琦

河池日报 2018-11-26 10:01 大字

黄炳宣同学是地道罗城人,同学之间一般都叫他炳宣。我和他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是同班同学。在那段岁月里,我们交往甚密,亲如手足,形影不离。高中毕业后他便在家乡当了老师,一干就是四十年,把自己大好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教育事业。退休之后,炳宣没有闲着,继续发挥余热。他参加了县老年科协,每年都抽时间下基层到学校搞社会调查,收集群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反映以及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写成调查报告,呈送上级,成为党委政府决策有益的参考材料,受到各级领导的赞扬和群众的好评。

那天,我收到他的信息,说有要事商量。我立即打通他的电话,话筒传来熟悉的柳州话口音:“老同学,没有别的大事。在你的鼓励下,我打算把这些年写的东西汇集起来,出一本册子,请你写个序,不知你能不能帮这个忙?”“老同学,别客气,你能出书是件大好事!这个序一定用心给你写好!”我当即答应。不久他便把有关资料发到我微信里。

炳宣从小学到高中,语文一直都比较好,但他无心当作家,偶有所作,时而发表点文章。特别是退休之后,时常到处走走,拜访老同学、老朋友,引发些感触,有时读书看报,萌生些遐想。平日爱弄点花草、盆景,饲养蜜蜂,联想起人生感悟,便动笔写些杂记、散文、小品之类,自得其乐,自我陶醉,自我鼓励,听任心腕之交应,文章朴实而不拘谨,洒脱而有思想,平常而有哲理。难能可贵!

炳宣的文章,过去偶尔读过。有一年他写了一篇我们村一门五杰的文章,特地寄给我看。来信说:“最近参加县里写《仫佬族百年实录》,其中写了上凤立村潘国雄家族的《秀才村里的一门五杰》,觉得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少有,现将此文寄给你,希望宣传一下仫佬族,以改变一些人对少数民族都是无知、愚昧的看法。”我看了文章,很受感动。他用大量的材料,实录了仫佬族第一代大学生潘国雄祖孙三代人的崇学、崇商、崇艺的令人仰慕的杰出事迹,彰显了作为中国较少的民族——仫佬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勤奋好学的文化性格。作为一个汉族作者,能如此用心、动情、真实地宣传一个少数民族,令我十分钦佩和感激!

这次炳宣把自己多年来所撰写的文章汇编成册,我感到很高兴。因为他毕竟辛勤笔耕了大半辈子,总得有一本册子作个展示,这既是他人生的纪实总结,又可以给后人留点文字纪念。他原拟书名《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我觉得这书名太长太直白,建议他斟酌一下,后经商量改为《夕阳心语》。翻开目录,便知道里头有调查报告,有校园生活的纪实感悟,有对过去难忘岁月的回忆与杂记,洋洋近20万字。文中有的故事和人物是我熟悉的,有的是亲历过的,看了格外亲切感人,蓦然回首有亲回其境、触文生情之感。

《夕阳心语》虽不是什么名家大作,但作为一个长期在基层从事教育工作的作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本真实、朴实、有人情味的生活和工作纪实之作。一个作者越是从心灵深处汲取感情,感情越是恳切真挚,越是取自于生活原形的素材,越能使读者产生共鸣,那么他作品就越是独特的,越是受读者欢迎的。炳宣的文集中好多篇是怀旧的文章,我知道这些文章的背景及其中的故事,读起来激起几分乡愁,勾起那些岁月不尽的情思。很多记忆虽渐渐飘逝淡忘,但仍然给我们带着欣慰和伤感的情怀,不由自主地回首。文学就是怀旧,记忆是作家的眼睛,回眸时在雾里、云里,于朦胧处,但会依稀看到星光灿烂地、绚丽地升起。乡愁会激起人对故乡、故情、故事难以忘却的情怀。很多年轻的作家很少写这类作品,把乡愁完全忽视了,如今希望能补上这一课。

这本册子中很多篇幅是调查报告。从文体上与其他各篇不太协调,但从作者的职业、职务、职责看,有密切的关系。炳宣从事近四十年的教育活动,对于教学改革犹如在漫长的山路上摸爬滚打了四十多年。个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难题、烦恼和困惑,一定会有很多感受、感悟和感慨。从这些调查报告中,不难看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关切,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和对当今办学前教育混乱现象的关注等等。这些调查报告,用大量的真实事例、翔实的数据、明确的观点进行透彻深刻的分析,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办法和对策建议,这对农村教育改革无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有关部门的赞扬。正因为这样,他撰写的好几个调查报告,获得了区、市、县科协系统优秀决策咨询成果嘉奖。

纵观《夕阳心语》各篇文章,委实使我心悦诚服,不仅文笔流畅,语言生动平实,且有鲜明的思想观点和较强的理论思维,尤其是作品的素朴味特别令人神往。这些取材于民间和生活底层的文章,向当今的文坛吹进了新鲜的空气,我们应当大力支持、推崇和保护这种文艺生态,并让它不断地茁壮挺拔。至于各篇的优点与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不打算过多地评价了,让读者自己细细品读,定会受益匪浅!

文如其人。在和炳宣多年的交往中感受到,他是一个温和善良、沉稳低调、真诚质朴的人。这种性格特征,使他独具魅力,结交了许多诤友挚友。他家虽在县城,但住房和生活条件并不算很好。我们同学常到他家聚会,有的时候多达十多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可他们一家人从没厌烦过,总是忙里忙外地把客人安排得妥妥帖帖。我们都是一帮年轻人,饭量特大,煮了一锅不够,又煮第二锅,同学们也当在自家一样,谁都不客气。读小学时,我特别贪玩,放学后便和另一个发小黄中航,一起在炳宣家玩,晚上就在他家吃住。我父亲半夜从村上赶到城里从他家把我带回去,痛骂一顿!有时他们常为我说情,让我能逃脱家人的打骂。我们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抓鱼,有时夜不归宿。记得有一次,三人躲在学校门卫的房子里睡了一夜,家人四处寻找不见,非常着急。儿时我和炳宣、中航三人情同骨肉,温和甜蜜,使我的农村童年生活有了一点点色彩,难以忘怀。

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回县里工作,炳宣仍在公社当老师,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我们常有往来,常去他家串门小聚,友情涛声依旧。后来我进了县委的领导班子,他也不把我当外人,经常约几个老同学小聚,叙叙旧。但他从来没有向我提出个人的任何要求。对他的理解与支持,我内心非常感动!不久我调到地区工作,后又调到自治区覃应机主席处当秘书,之后随着时间推移,我的工作单位和职务不断变动,我们交往便少了许多。但无论我在什么岗位什么职务,我们都没有断绝来往,我每次回罗城,都会找机会和他见面,或者找老同学们聚会。召集同学们聚会的事都由他操办。炳宣办事特别认真负责,每次聚会凡能通知到的同学一个都不少。聚会的活动安排得也很丰富,大家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相聚,特别是退休后的几次聚会,同学们一种乐天派的精神状态,令我深受感动。同学们对我说,其实你不回来,炳宣也常组织这种聚会,我们这个班级有炳宣牵头,同学间友情之树常青!话语中听得出同学们对他的赞扬,也体味到他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现在著书立说的人和机会越来越多了,可是好的书,值得一读的书并不多。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快餐文学,低俗文章,多如牛毛,没有多少人能沉下心来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心声和诉求。《夕阳心语》不是什么大作名篇,但作者怀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意识、职业意识而写作,在当今文坛风气浮华,注重虚名,满足于形式主义和报喜不报忧,热衷于包装和哄炒的氛围里,似乎这本普通的小册子显得有几分珍贵!

是为序。

新闻推荐

柳州日报社印刷厂 卷筒新闻纸采购招标公告

柳州日报社印刷厂是柳州市专业印报厂,因工作需要,现就卷筒新闻纸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符合相关条件的合格供应商投标。一、...

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