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父亲
□李铁柱
父亲如果还在世,应该是106岁了。
他生前不爱照相,一是因为工作忙,经常下沿线;二是那个年代照相算是比较奢侈的,家里孩子多,生活多困难。因此,父亲基本没有什么照片。
我从插队的农村抽调到国营照相馆后,就一直想努力改变这种情况,多为父母亲及兄弟姐妹留个影。我的工作单位在金城江,有时派我到柳州照相器材商店采购胶片、相纸等,我都会想方设法带个照相机回来。
记得有一年,父亲正巧从外地回来,我见他身穿白衬衣,外套毛背心,十分专注地坐着藤椅在树底下看报,就偷偷给他咔嚓了一张。没想到这张偷拍,父亲极为喜欢,一直作为书签夹在他的书本里。父亲极爱学习,算一算,我为他照过四回相,其中就有两回是阅览书报的。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已经退休的父亲披着棉衣,坐在一个用旧脸盆改成的火盆边,手捧一本大部头,除了偶尔用手扶扶老花镜外,简直如同雕像一般。
机不可失,可屋里光线太暗,我使用了B门,虽然来不及支开三脚架,但成功了。父亲很满意,尽管他平生不轻易夸人,可还是忍不住说我有两下子。
母亲去世后,父亲很伤感,儿女们建议他换个环境,到外地走走,金城江比较近,又是父亲出差常去的地方,于是成了首选。
我住在照相馆值班室里,水电,尤其是看书阅报等都很方便。闲暇时,父亲偶尔会到影楼看我工作,有时还说上两句:什么跟顾客说话速度要再慢些呀,替小孩照相有时还不够耐心哦,等等。
有一天,我见父亲精神特别好,突然想起用座机为他留个影,照张标准像。
听说要照标准像,父亲倒显得拘谨起来,他点上一支烟,好像在思索着什么……
终于,父亲端坐在我的座机前,我一丝不苟地为这位特殊的顾客打光、布景。父亲是东北人,高鼻梁,大眼睛……主光……副光、发光,我特别注意了父亲的眼神光。
镜头里,父亲着一件铁路呢子服,一溜铜纽扣,连风纪扣都严严实实……就在父亲微微一笑的瞬间,我快速地将皮球一抓一松,快门这么一张合,父亲被我收了进来。父亲的肖像引起了同事们的关注,师傅们有的精心修底,洗印……最后,放大到24寸的照片竟然摆放到了照相馆的宣传橱窗。
2009年,我的《李铁柱文集》问世,父亲的三张照片都收入此书,作为散文“磊落一生咏父亲”的配图,而那张标准像自然作为了题图。
数年后,弟弟说这张相片极具亲和力;女儿说爷爷好像相声演员李文华……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张标准像最终竟成了父亲的遗像。
那是1977年夏季的一天,独自在家的父亲想要吃饺子,于是步行到当时的五角星旁的人民饭店,孰料就在他收步排队时,一个趔趄倒下了……据说,当时的父亲还清醒,竟能把掉在地上的假牙小心地捡起放进口袋。一位小伙子赶紧上来搀扶,父亲对他说了“铁路……”二字后便再也没有醒过来。
我那时正在河池九圩公社一个偏远大队的学校为师生们照毕业像,在通讯如此不畅的情况下,父亲去世的噩耗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及时地传给了我。连夜赶回照相馆后,连夜冲进暗室……因为父亲的像底只有我有。上机、调焦、曝光、显影……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嚎啕大哭——母亲父亲先后离开人世,我都不在身边,愧疚啊!
天亮后,我带着照相机,独自去了殡仪馆。父亲脸色微红,仪态安详,就像睡着了一样,上身依然是那套铁路昵制服。我打开挎包,拿出照相机,小心翼翼地寻找角度,调整焦距、光圈……生怕惊动了我的父亲。
镜头里,是父亲的慈爱、和蔼、好学和包容……
新闻推荐
醉汉把修车铺当“家” 先睡门口再睡“里屋”民警通过其随身携带的手机联系上其家人
今报柳州讯(记者周育舟通讯员马玉忠)10月31日上午7时左右,在柳州市三中路某电动车修理店门囗,一名二十出头的男子正躺在地上...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