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岁的“红薯”
□却尘
朋友边开车边告诉我们:“一会儿到了大瑶寨,你们将看到不一样的瑶族,叫红瑶,因为服饰以红色为主色调得名,配上各种图案很好看的。好看的红瑶衣裳,长辈比晚辈穿的人多。”
果然,到了龙胜大瑶寨梯田观景区,在入口处、小店铺以及停车场,不时看到身穿民族服饰的女子,大多为妈妈、奶奶辈,她们头上缠有黑色头帕。已是暮秋时节,雨下个不停,金坑的寒意很明显,不少游客穿上小棉衣,但她们一身红色的绣花上衣,齐膝宽松摆裙,自如来去。
有私家车驶进景区大门,会有红瑶妇女主动上前揽客:你们有地方住了吗?一旦被婉拒,平静离开,接着寻找下一个目标。朋友打电话给在网上预定的客栈的老板后,前来引领我们进一个叫田头寨并找到停车位与客栈的妇人,刚好是老板娘的母亲,一位身着红瑶服饰的妇人。吃过瑶家的竹筒饭和竹筒鸡,天早已黑透了。因为停电,不少客栈自己发电自己用,我们坐在客房阳台看没有星星的夜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过着真正的慢生活。楼下种有水瓜,瓜藤攀过架子爬上对面黑色的瓦房,稍远些可看到有一抹红色的身影进进出出的,那地方是客栈的花厅,也是餐厅。
次日清晨到餐厅,也是她招呼我们用早餐,她告诉我们,早餐很快就有的。正如她所言,五六分钟后,她给我们端来热气腾腾的米粉,然后站立桌前,眼里像个孩子似的装满对考取100分的期望问:“你们要在这里吃午饭吗?”这个问题,从昨晚到现在,她至少提了三次,朋友笑话她比自己当老板还操心,她笑笑,低下头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但接着很自豪地告知我们:“整个田头寨,我烧的竹筒饭最好吃。”稍稍停顿,又抬头看向我们,“你们中午要尝尝我做的竹筒饭吗?”
我们笑着踏上青石板向金佛顶出发,一块接着一块的青石板从客栈门前起始,向高耸入云的梯田的方向延伸去。前面的青石台阶,像悬挂在黄金两岸的云梯,更远的,变成我们看不清的丝线。走到半山腰稍平缓的地段,又遇见一位红瑶妈妈,穿着一样的红瑶衣服,守着一个简陋木棚,向我们兜售海参一样的火参果,朋友对她说给我一个,只见她将火参果对半切开,问朋友要不要加些许白糖,朋友表示要吃原味的,她笑眯眯道:“自家院子里长的,清甜得不行哦。”
爬近金佛顶了,人人有了累意,朋友说:“爬晕了,返回时我们乘坐缆车吧!”大家一致同意。我想年长的红瑶妈妈很难爬到如此高处做生意吧。不想转过两个山弯,又见到一个卖农家吃食的阿奶。
不变的红瑶服饰,那个阿奶说她今年76岁了,她岁数真的大了,听到我们要吃她的红薯,开心不已,脸上的笑容好似开出一朵立体的菊花。那些红薯芋头鸡蛋是她在家煮熟后装进背篓里,一步一步地背上山的,已冷得透彻。她担心大红薯没被烤温,便将它们埋在炭灰里焐暖,说这样煨红薯保证你们很快就能吃上热乎乎的红薯。
其间,她给我们唱两句朋友也没听明白的山歌,有些得意地告诉我们:“听口音我就知道你们是柳州人,多亏你们帮衬,我现在还能上山,有生意做就能挣到一些小钱够我自己花。”
不知什么时候,雨停了,山腰上的云雾说散就散,我走出阿奶的简易木棚,四周看看,看黄金线条般的梯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往云里堆砌,是通往蓝天的金色阶梯。
阿奶蹲在火炉旁往里加炭,她身上衣服那古老的颜色与图案有一种深邃与沧桑的韵味,却偏偏呈现出根深蒂固安宁安心的美好,那份美好与眼前梯田极致景色有血脉相连的关系,也是龙脊梯田的美好核心。
想起我老家,三伯娘年近八旬还惦记着要把越南卷粉生意做大,一直念叨来年要去凭祥开分店;五婶陪着孙子住在学区房,哪也不去,每天像钟摆一样在固定的时间里出门去学校进门去厨房。还有我居住小区里的老人们,或种菜或带孙辈,有时看见她们坐在马路旁的桂树下,一边忙手中的活计一边闲聊,一幅水流云在岁月静好的画面。
手机里存有阿奶开心的影像,阿奶说我们吃了她家七十六岁的红薯一定会活得更开心。我们啃着红薯继续向金佛顶进发,抬头看梯田,黄黄的带着阳光的质感,依然是六百多年前最初昂扬向上的姿态,那么酣畅淋漓,似是阿妈阿奶们的生活本色。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生活,梯田在黄绿中循环,时光在年轻与不年轻中变换,谁又舍得说谁老了呢?
新闻推荐
记者李华晚报讯衣服晾不干,袜子也没得穿。近段时间,龙城的阴雨天稳当天气“擂主”,领了很久“盒饭”的太阳公公难以上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