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百岁老人话中秋解放前吃不起月饼如今过节像办喜事
李振光老人说,柳州月饼做得很讲究,每年中秋节他都会尝一尝。
今报记者罗素玲文/图
中秋佳节阖家团圆,这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家住柳州市柳北区和安苑的百岁老人李振光开心地说,月是故乡明。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一家不仅每逢中秋全家团聚,也与远在异乡的亲人遥寄相思,共叙亲情。
“中秋节从解放后开始过”
“吃月饼,解放前是有钱人家的事。我们家的中秋节,从解放后才开始过。”李振光听力不太理想,但记忆力超极好。今年6月已满100周岁的他,还清楚地记得他10岁时,父母离世,姐姐们从平南把他带来柳州生活,从此扎根。
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7个姐姐,他也是姐姐们最疼爱的一个。18岁从龙城中学毕业后,他又考上了当时桂林的一所医学院校,但因战乱,只读了两年便肄业。解放前的中秋记忆,他只记得1937年的,他和龙城中学的同学一起,参加了在柳州举行的抗日游行活动。
老人回忆说,解放前,柳州的月饼也做得很讲究,都是用好米磨粉做的皮,馅有蛋黄、豆沙、莲蓉等做的,最贵最诱人的是五仁叉烧月饼,掰开一个,老远就闻得到香味了。每年的中秋节前,街上的饼店、杂货店,都有月饼卖,从旁路过,老远就能闻到月饼香。可是一般人家连饭都吃不起,哪舍得买月饼?中秋节也很少有人过。只有那些有钱人家才会过中秋节、吃月饼。
“解放后,我们家才开始过节,包括中秋节。”老人说,他从1952年开始养鱼,一直到80岁,从未停过。那时虽然生活艰苦,但他的养鱼技术非常好,逢年过节即使没有别的菜,鱼总是少不了。而柳州人过节,无论中秋团圆饭还是除夕年夜饭,都喜欢有鱼。他们家的节总是过得很开心。
团圆饭像办喜事般热闹
李振光老人回忆说,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他家过中秋、吃月饼,一年比一年热闹。“这与我们的祖国一年比一年富强有关。”老人说,他和姐姐们从1928年来到柳州,一点点地建造自己的小家,从茅草房、泥瓦房、板房,到钢筋水泥房,紧随祖国繁荣昌盛的步伐,衣食住行都不断好起来。改革开放后,因城市发展需要,他们住在柳北区黄村的老房子拆迁,又搬进了现在的和安苑小区,而他的3个儿女早已成家立业。
老人说,他们入乡随俗,每年的中秋节,都按照柳州的风俗全家一起吃团圆饭。虽然父母不在了,但姐弟们非常团结,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每年的中秋节都在一起过。
“每年家里都要摆上四五桌团圆席,像办喜事一样热闹。”李振光的儿媳说,团圆饭桌上,鸡、鸭、鱼是必须有的大菜,其他的则跟着大家口味烹饪。但不管做多少道菜,那道鱼,总是留给老人亲手做。
吃完团圆饭,年轻人多是出去跟朋友、同学聚会、赏月,家里上了年纪的兄弟姐妹,就搬出月饼、水果、茶,上楼顶赏月。老人笑呵呵地说:“一家人在月亮之下,聊家事、国事、天下事,尽挑开心事聊。”待到夜深人尽兴,才各回各家。回家时,别人家都会带月饼回家,他们的亲友回家时,带的是鱼,像过年一样的寓意:年年有余,岁岁团圆。
遥寄相思盼两岸早日统一
李振光老人说,今年的中秋节,他们一家还是像往年一样过:吃团圆饭、喝茶赏月、给远方的亲人写信、打电话……
“我一定要保养好身体,看到祖国统一。”老人说,他的一位外甥——三姐的儿子现在还住在台湾。这位外甥也是94岁高龄的老人了,他说:“只有祖国统一了,我们家的中秋节,才是真正的大团圆。”
老人说,最近十多年来,这位外甥已多次回来探亲,看到家乡的亲友们生活越来越美好,非常高兴。今年9月10日,他又带着一家人来柳州小住。他与外甥年龄相近,听力不佳,虽然不常在一起,但总有说不完的话。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听力也似乎恢复了,人也年轻了。老人开玩笑说:“这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月是故乡明!每逢佳节倍思亲。”老人感慨地说,大半个世纪以来,他都保持着晨读、朗诵的习惯。中秋临近,他更加思念远在异乡的亲朋好友,也更爱朗诵那些叙写中秋、明月的诗词。他把无尽的相思和亲情,通过书信、电话传达给身在异乡的亲友,祝愿他们中秋快乐,阖家幸福。
新闻推荐
日报消息(记者梁莎莎、张婷婷)昨日,全国报业大调研成果高峰论坛暨百家媒体社长总编看柳州活动圆满结束。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
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