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发展四十年 不忘初心奔万亿

柳州日报 2018-09-21 09:42 大字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柳州这个南方古城迅速抓住历史机遇,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众志成城,一代一代人的砥砺奋进,一代一代人的春风化雨,柳州人民用双手书写出南方工业重镇发展的壮丽诗篇。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78年以前的柳州以阶级斗争为纲,企业机制不活、技术落后、管理松散,虽然拥有柳州钢铁厂、柳州拖拉机厂等一大批企业,但全部工业总产值才13.7亿元,占当时全国工业总产值4231亿元的1/309、广西69.97亿元的1/5。在中央吹响改革开放号角后,柳州迅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眼于“强企业、富百姓”,提出了“藏富于企,藏富于民”的经济发展思路,提出了“在国家多收前提下,不怕企业多留;在国家多收、企业多留前提下,不怕职工个人多得”的“两不怕”政策,对职工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这些政策直接调动了全市人民的积极性,推动了柳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1992年,柳州工业总产值在5个自治区城市中首破100亿元,1995年柳州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大关,创造了工业总产值三年翻一番的奇迹。由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大胆改革开放,1994年柳州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二十七名,达到了柳州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位的历史顶峰。

二是坚持改革,勇于担当,敢闯善成。改革的道路上总是充满荆棘和坎坷,在柳州工业博物馆里,保存有1985年11月8日的《人民日报》,上面刊登了一篇题为《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干扰体制改革,柳州市主要负责人截留巨额税利错误性质严重,有关部门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新闻……一个地级市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这是何等严重的“错误”!文章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当时柳州市委市政府是明哲保身,停止改革,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还是坚持改革,实事求是地去处理问题?柳州人选择了实事求是地向上级反映改革实际,为柳州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机遇,也为柳州人留下了勇于担当的优良政治基因。

四十年的改革发展,四十年的风雨兼程,柳州就是在这种敢闯敢干的改革中发展壮大的。1994年,柳州市被列为全国18个优化资本结构的试点城市之一;1995年柳州微型汽车厂兼并柳州机械厂,市苎麻纺织厂、轧钢厂、无线电八厂等企业宣布破产重组;199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三改一加强”方针及“抓大放小”思路;2000年,柳州市88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37家通过改制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2年,市政府出台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1+4”政策性文件;2004年以后,国有资本按照“有退有进”原则,从一般竞争性行业有序退出;2016年组建城建、轨道、金融等九大集团,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当然,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上世纪末由于改革的停滞,柳州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只余下“八大金刚”。随之而来的“七一九特大洪水”再次重创柳州,“八大金刚”逐渐整合为现在的“三大支柱”。柳州也从改革开放初期仅次于广州的华南第二大工业城市、大西南的交通枢纽,退缩为广西一个普通城市。历史总是在循环曲折中前进的,当前柳州发展又到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重要关口,必须以改革开放为引领,以制造业为突破口,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破除影响柳州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推动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打造万亿工业强市。

三是坚持开放,海纳百川,建设开放新高地。改革开放初期,不沿边不沿海的柳州并没有对外开放的先天条件,但柳州人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认准了开放可以促进发展的道理后,就埋头苦干,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开放合作。如1994年成立的中外合资公司——柳州富达机械有限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和服务,很快就跻身国内压缩机行业前列;2002年成立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年产量超过200万辆,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制造企业。2017年,柳州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72.42亿元(其中出口54.42亿元,进口117.99亿元),同比增长26.8%;柳州口岸货运量完成146.65万吨,同比增长21.1%。柳州企业对外投资工作成效显著,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工厂开业,五菱工业等15家配套企业入驻印尼,柳工布局“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柳州职业教育实现与印尼、泰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院校合作办学;柳州临时航空口岸获国家口岸办批复,国际航线打通,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获自治区批复,荣获国家出口汽车及零部件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获准国家原产地认证签证点……一系列开放措施,让柳州这个千年古城融入了全球经济的怀抱,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

四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打造万亿工业强市。首先要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高速增长,成功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则要立足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要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贯穿于推进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的全过程,打造宜居美丽的特色城市和智能制造新城。其次要抓好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是柳州的立市之本、富民之器、兴市之基,柳州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要以促进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把建设先进制造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做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篇文章,培植好具有柳州特色的“工业树”“产业林”。再次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及“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全面落实“1+5”政策文件,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坚持柳州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比如“市长企业接待日”“优秀人才接触柳州”等,同时加大落实“8个一”等振兴实体经济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让柳州成为企业发展的沃土,培育出企业的森林和参天大树。

新闻推荐

“中国报业融媒舆情研究中心”落户柳州日报社 坚守舆论主阵地 牢牢把握话语权

右图为“中国报业融媒舆情研究中心”落户柳州日报社。(记者黎寒池摄)记者陆晓艺晚报讯在昨日上午举行的中国报业大调研成果...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