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部下”
称他们为部下,我面红耳赤,羞愧难当。14年前,我在本报主管采编业务副总编的任上退休时,他们是我的部下。14年后的今天,他们不是级别高过了我,就是业务能力远超于我。所以,只好给部下二字加上了引号。 1992年年初,我从原柳州地委宣传部调到本报担任副总编辑。不久,被安排分管采编业务,一管就是十年。十年中,我和年轻的“部下”们,朝夕相处,舞文弄墨,切磋技艺,共同提高,在业务上与他们结成了忘年之交。在报社党委、编委的领导下,我和他们一道,足迹遍布了桂中的城乡大地;我们的身影闪现在各条战线的舞台上;我们的心血与汗水,浸润在报纸版面的墨香里。随着报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我的“部下”在报社这个新闻摇篮里茁壮成长,涌现出了一批可圈可点的人物。 莫植彬毕业于广西大学新闻系,他先是在原柳州地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工作,后调入本报。由于他新闻理论基础扎实,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勤恳工作,大胆创新,进步很快。我退休时,他是中层干部,之后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总编辑。熊爱武从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不久,来到本报。她把扎实的文学理论基础与新闻理论融合起来,展示出了较强的新闻写作能力。几年的磨炼,当上了中层干部。我退休后,她当上了报社的纪检组长,现已成长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陆庆葵大学毕业后来到本报工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我退休后,他从中层干部提升到副总编辑,后调任来宾市电视台台长。石玉丹广西大学毕业来到本报后,虚心好学,勤苦磨炼。笔力日增,独具文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她调离报社时,取得了副高职称,成为一名成熟的新闻工作者。我退休时,大学毕业的徐哲艳,刚刚步入中层干部的行列。十多年来,她凭借良好的新闻素质和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屡有建树,步步升华,现在已成长为总编助理兼总编办主任。同时,她与邓科明、韦慧兰、池彩、张国锋、刘京平、吴清文、岑东、王爱民、杨媚等中层干部一起,形成了本报新一代的中坚力量。 我的老“部下”还有很多。他们的例子,他们的故事是道不尽、说不完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年轻有为,朝气蓬勃。他们都是怀着对新闻的无比热爱和誓为新闻献身的愿望,来到报社,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忘我工作。为了采访新闻,他们爬山涉水、走村串寨、沐风浴雨,在所不辞。为了写好稿子,他们加班加点,熬夜通宵,无怨无悔。为了编好稿件,他们聚精会神,逐段逐句逐个标点符号,反复订正,精益求精。为了尽快把每天的新闻“佳肴”送到读者手上,印刷、发行部门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快印快装快运快送,从不含糊。为办好报纸提供后勤保障的办公、财务等部门,各司其职,不甘落后,一样精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到底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牺牲了多少个人利益,克服了多少困难,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在我的老“部下”中,尽管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程度、所学专业、写作基础、写作风格各有不同,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报社领导班子的带头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风气。新闻理论基础较扎实的人,加强实践磨炼,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深认识和理解。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的人,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把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创造属于自己的理论观点,用于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实践水平与效果。与此同时,根据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他们还加强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和新闻法规及纪律的学习等。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打造出了过硬的政治功底、思想功底、业务功底。有的采编人员,原来只能写小消息、小通讯,经过学习及磨炼,能写大消息、大调查、大通讯;有的原来对新闻只有感性认识,领导安排写什么就写什么,领导没有安排就不知道写什么。经过学习,逐步把新闻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能够自己寻找问题、发现线索并独立完成采写任务。有的原来只会听老师讲课,后来能独立出去讲课等等。功底打好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报纸质量也随之有了不断的提高。 在老“部下”中,有的是我的弟妹辈,有的则是我的儿女辈。无论年龄大小,我都一直为有这么一群优秀的老“部下”感到幸福、骄傲和自豪。在与老“部下”们并肩战斗的岁月里,我从没有跟谁红过脸,结过怨,吵过架。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学互动,有商有量,有说有笑。我退休后,由于生活需要,到广州寓居。远隔千山万水,但我的心始终与他们连在一起。如今,我仍与大多数老“部下”保持微信、短信、电话联系。我在生活上需要办理的证、卡、照、票等手续以及其他繁琐杂事,只要开口,他们都会很快帮我办好,为我解除了许多后顾之忧。生活在老“部下”的浓情厚意之中,我处处都感到温暖如家,温馨备至。我对老“部下”们的点点滴滴的幸福,都感到高兴。他们的每一份成功和业绩,我都由衷地欣赏和赞叹。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退休后十多年来,报社先后进了几批新生力量。这样,我的老“部下”也有了自己的“部下”,他们的“部下”又有了新的“部下”。一代代“部下”薪火相传,犹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后浪推前浪,川流不息,奔腾而去。这几年,为了能经常看到家乡的信息,我坚持每年订一份《来宾日报》。每当在报上看到樊荣华、欧承鑫、李远生、陈霞、陆春梅、何彩威、陈千立、莫岑、陆娜、韦海臣、李冠才、莫永娟、陈猛火、马婧等一个个陌生而熟悉的名字,我就想起了田径场上的接力棒,想起了雨后的春笋。每当看到他们挑大梁,写大稿,上头条,把新闻搞得风生水起,热闹非凡,我就感到一阵阵惊喜涌上心头,一股股暖流荡漾胸间。拜读过他们的文章,我感到其主题的高度、标题的新颖度、文字的感染力、行文的气势,都远远超过了我所经历的时代。如今的《来宾日报》,比起过去,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厚实的舞台。队伍素质、稿件质量、版面艺术、编排印刷,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每当看到这些,我心中就会产生无比的甜蜜和欣慰。 我的老“部下”,我想念你们,谢谢你们。□罗人伟 新闻推荐 今报柳州讯(记者黄远来)5月24日,柳州市柳南区纪委监察部门通报了柳南区环境保护局原局长徐旭阳违纪案。该通报称,近期,柳南区...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