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春运记忆: 那些年上演的“人在囧途”

柳州晚报 2018-02-10 13:07 大字

○○记者 李华

不同的年代,特有的春运记忆不同。如今,因为有了“互联网+”、高铁动车的融入,让“春运记忆”多了一份美好。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和本世纪初,很多赶春运大潮的网友和市民,远不及现在这样淡定从容。春运见证的是小家团圆,却也见证了时代变迁和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春运是慢悠悠的火车

前阵子,在南宁读书的儿子放假了,让宝哥在网上订一张回柳的动车票。“现在一个半小时就到,以前晃晃悠悠得三个半到四个小时。”1963年出生的宝哥,回想起1981年春运的回家经历,仍历历在目。

宝哥18岁在南宁读中专,老家在宜州,春节回家要在柳州中转。他回忆,那时坐的是普通客运列车,慢悠悠的,大站小站都要停,基本上10多分钟就要停一下。车厢内拥挤不堪,列车员在一节车厢查票差不多要走半个多小时。有背着大包行李的,还有背着鸡鸭活禽的,味儿重,想开窗透气,又有人喊冷,整个车厢有点像“菜市场”。

“凌晨4点钟到达柳州火车站。一下车,整个车站黑黢黢的。”宝哥说,当时车站是在一个棚子内,摆有长条椅,前面竖个牌子,写有车次。大冷的天,要等两个多小时后才能坐上下一趟回宜州的车。

“以前出门是遭罪,现在出门是享受。”对比当下的春运出行,宝哥很是感慨,“现在动车速度又快,环境又好,简直没法比。”

上世纪90年代:春运是一条曲折回家路

网友“追梦”的外婆家在三江一个小镇上,在他的记忆中,春运是一条艰难曲折的回家路。

“追梦”说,在1997年桂柳高速通车前,回外婆家主要是坐从柳州开往怀化方向的慢车,每天一趟,然后在老堡下车中转。春节即将来临的火车站,进站口和候车室挤满了人。每当进站的闸口打开,成千上万的人争先恐后进行短跑比赛,摔跤、掉鞋子,状况百出。好不容易挤进车厢,基本上一大半人站着没座位。偶然得个座位,跟捡到宝似的。每到一个小站,就有很多人从窗口爬进爬出,因为两头车门挤得无法打开。还有不少人站中间挤不下车的,只能等下个站再下。

沿江很多乡镇还没通公路,下车之后转乘小船。“虽然距离老家只有200多公里,那时却走了整整一天。”“追梦”说,每年一次回外婆家,感觉都是很遥远的路。

“现在三江通了动车,三柳高速也开通了,几个小时就到老家了,没那么累。”8日,“追梦”回三江老家时,把沿途所见所悟发到了朋友圈。

00年代:现实版“囧途” 追着上火车

“2006年春运,我一辈子都不会忘。”十多年过去了,杨桃对当年从江西赣州坐火车回柳的经历记忆犹新。

杨桃说,2006年1月,是上大学后回家过的第一个春节。那时回柳州要先坐火车到南昌再转车。当时凌晨到南昌下车,谁知比赣州冷太多,哈气成冰那种感觉,身上穿的一件普通打底衫外加一件羽绒服根本扛不住。好不容易熬到凌晨三四点钟,回柳列车进站。可是春节在即,人太多了,根本挤不上去,来来回回追了三趟都上不去。

“你能想像当时我拎着两个包,里面装着年货和六瓶特产酒在站台上跑来跑去的情景吗?”杨桃说,后来就连站台上卖东西的阿姨都看不过去了,说她太可怜了。等下一趟车到了,同行的学长先上去接行李,随后和下边的老乡一起接力把她塞上火车,就这样踩着占满过道的行李一点点挤了上去。等站稳,已经是凌晨5点钟。此时,后背已湿透了。

本想透口气,可是整个车厢人多得无法想像。“你一只脚抬起来,再放下去都找不到地方。”杨桃说,就这样一直站到中午11点多,一路上整个人都是懵的。后来有个年轻人看到她马上要晕倒的样子,就起身让了座,她和老乡坐下去立马睡着了。

“我晚上七八点钟到家,澡都没洗,一直睡到第二天下午两点钟。醒来感叹,终于活过来了。”杨桃说。

“囧途”变从容 出行新体验

时代在变,春运印迹也在变。那些年不堪回首的春运记忆和“囧途”,如今也在被新的出行体验所取代。

从柳回贵阳探亲的刘芬表示,近两年赶春运,智能元素越来越多,暖心服务越来越好。尽管旅途的方向没变,但旅途过程中少了无奈窘迫,多了一份从容淡定。

网友“三棵树”说,以前只有普速列车,现在有了飞速的高铁动车;以前购票都往人工售票窗挤,现在都习惯了网上购票和自动售取票机;以前进站靠人工核验,现在“刷脸进站”;以前上车带泡面,现在可以互联网订餐……正是因为春运变得越来越与时俱进了,回家之路也成了一个美好的“春运记忆”。

新闻推荐

吴炜到柳北区督查节前安全生产时要求 把好各个环节 确保欢度佳节

日报消息(记者陆晓艺)8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吴炜带队到中燃柳北储备站开展春节前安全生产督查,要求企业严把安全生产关,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确保供气安全,为群众欢度佳节营造良好环境。进入中燃柳...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