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供电局里,老劳模带着年轻人一起创新技术 一线工人造抢修“神器”填补行业空白
黎玉庭(左二)带着徒弟们练习“直流试送仪”的使用。 今报记者 刘凯 摄
今报记者刘凯通讯员邹振远
日前,从中华全国总工会传来好消息,广西电网柳州供电局黎玉庭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获“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这个以技术工人黎玉庭名字命名的工作室,短短四年即已完成创新成果33项,获得国家专利15个,并有多个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其中一项被业内专家誉为“配电故障排查神器”的产品,预计市场化推广后每年可创造超过10亿元的社会价值。
“头脑风暴”激发创造力
今年25岁的蒙松生毕业于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到广西电网柳州供电局不久,就加入了“黎玉庭劳模创新工作室”。用他的话说,自己想搞点创新创造,领导也鼓励支持。
工作室是以自治区劳模黎玉庭的名字命名的,在技术上,则是黎玉庭和南方电网劳模刘秀雄二人搭班子配合。大家都称他们师傅。
起初,蒙松生以为工作室会和普通班组一样,需要“打下手”很长时间,想不到的是,黎玉庭和刘秀雄这两位技校毕业、拥有众多荣誉的前辈不仅性格宽容,思想也非常超前。
工作室前辈们经常和年轻人搞“头脑风暴”,让年轻人自己提想法,一旦想法得到大家认可,提出者便可以自行组织创新小组开始工作,直到创新项目成功落地,颇像现在流行的“互联网思维”。
如今,蒙松生平时在一线上班,闲暇就和同事们为一项名为“400V故障线路排查仪”的项目奋战。
“我们老工人有经验,年轻人有激情,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这样的组合使我们总是有信心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黎玉庭这样总结自己的团队。
如今,黎玉庭劳模创新工作室拥有骨干成员33人,平均年龄33.25岁,除了两位劳模,大多数都是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年轻人。
一线摸索造出“神器”
今年53岁的黎玉庭,父辈就是柳州城内数一数二的电缆好手。而今年50岁的刘秀雄,祖父则是柳州电厂老工人、曾与毛主席合影的全国劳动模范刘隆飞。家中几代人技术积淀,使他们与电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他们长期在一线工作,早已掌握高超的技术。
谈及那项被称为“配电故障排查神器”的创造,黎玉庭说,这都是来自于一线工人们的创造。
2004年夏季,柳州电网遭遇恶劣雷电天气袭击,20余条线路跳闸,抢修过程艰辛漫长,充满危险。而刘秀雄带领的电缆班却一马当先,仅用两个小时左右便成功复电,这在当时堪称神速。
这引发黎玉庭的强烈兴趣,他打听得知,电缆班每次抢修出发时都会带上一大套设备,“在现场像摆摊一样铺在地面,每检修一段便逐步腾挪。”虽然摊子很繁杂,但检修速度不赖,平均用时不到常规手段的一半。
从事电力抢修工作多年的黎玉庭深知,影响供电可靠性最大的因素是配电网故障抢修,其中故障排查又占了大头。在阴雨天气进行配电线路故障排查,根本无法使用传统摇表来判断线路是否存在故障。而且,传统人工巡查效率低下,遇到抢险救灾,山洪、塌方都会对抢修人员造成威胁。
刘秀雄说,这个创造也是来自年轻人的思想火花。在一次技术探讨的过程中,一名年轻人提出,能不能通过电流的方向判断故障方向?他听完以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和几个年轻人一起技术攻关,虽然初期并没有成功,但在这个概念的指引下,渐渐使用一些废旧零件鼓捣出了一套排查事故的“土办法”。
不过,这套办法都是工人们在一线摸索出来的,操作程序繁琐,只有班组成员依靠多年娴熟的相互协同才能完成。再者,大量现场设备都是由废弃物资改造而来,要实现标准化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工作室的创新小组经过无数次的推倒重来、修改设计、改进创新,创新小组依靠各自所长,结合高电压试验技术、电力电缆维护技术、配电线路等相关原理知识,成功改制出第一代“直流试送仪”。
2013年10月,直流试送仪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4年荣获南方电网公司授予“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和“最具推广价值成果”奖,2015年入围《南方电网公司重点推广科技成果和引进技术目录》。
黎玉庭说,起初这件工人们创造的产品并没有受到厂家的认可。但是到了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南方电网所属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这套神器展现出的超快抢修速度,获得了同行们的高度认可,不少厂家也纷纷要求合作,生产这种“神器”。
“直流试送仪”不断结合一线工人的实践进行改进,如今已开发出第十代产品,可节约70%的抢修时间,目前在广西电网已成为标配,而其他省份也纷纷取经,引进使用。专家认为,这一项目如果走市场化道路,每年创造的直接价值会超过1.5亿元,间接价值超过10亿元。而缩短停电时间为社会带来的其他效益,更是无法估算。
几元钱解决大问题
长年的一线积累,给了工作室的骨干们发明创造的底气。除了“直流试送仪”这样的大工程,一些零星的小火花,也让不少一线工人受益匪浅,甚至星火燎原,改变了行业面貌。
我们看到的电线杆必须用钢缆拉线进行固定,拉线曾经是非常吃力的体力活,尤其是将拇指粗的钢缆弯折成规定的形状,必须身强力壮的男同志才能完成。
然而,工作室的同志们利用机械原理,制作了一个仅几公斤重的拉线制作专用工具,即使一个普通的少年也能轻松胜任这项工作。
这来源于刘秀雄睡梦中的突发灵感,在试制成功后,他简单培训了一名实习女员工,没想到在考试中,她竟然比那些膀大腰圆的男同事少用了一半时间。
而最令刘秀雄得意的是一件4元钱的小改造,解决了线路检修中频繁断电的问题。
在线路检修中,有一个叫做“核对相序”的工作,按照原来的办法,必须反复插拔停送电操作2-3次。停送电过程,影响的范围往往达数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不仅过程复杂,而且对于用户来说也很不舒服。他在工具上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改造,使用了一个4元钱的门吸,于是只需要一次停送电操作,便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
输电电缆护层故障查找在国内外都是一个难题。工作室找到的新方法接线极其简单,任何一个电缆工都能完成接收器的操作及数据判断,故障排查时间也缩短到原方法的四分之一,属国内外首创。有趣的是,这项国内外首创的工具,其中一个重要部件竟然是刘秀雄从家里找来的钢丝球。
搭建平台鼓励创新
最近几年,柳州供电局出台了10多份鼓励创新、创造、发明的文件,推动建立党员创客工作室,实现资源整合。
此前,在柳州供电局的顶层设计中,创新工作室被打造成“融入中心,创新发展,集中智慧,培养人才,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柳州供电局先后成立了13个劳模(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并引进3D打印机等高科技设备,开辟了“北斗星”创客空间。
在党员创客团队的倡导下,柳州供电局加强与广西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为身处一线的员工提供更加扎实的理论支持,并通过“互联网+”建立网上服务平台,促进了项目成果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党员创客团队充分利用精益南网APP、微信等工具,通过随手拍向群众征集问题和点子,13个劳模工作室团队的大量发明创造,小到螺丝刀,大到直流试送仪,都来自广大员工建议,浓厚的创新氛围进一步形成,辐射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有25项技术创新成果荣获国家专利,4项成果荣获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二等奖。
“创新创造是有魔力的!”黎玉庭说,工作室有不少人已经走上干部岗位或者成为了技术骨干,柳州供电局搭建的这座创新创造的平台,正成为一个科技成果和创新人才的孵化器,悄然为工业柳州的升级蝶变催生新的动力。1
新闻推荐
城中区成立科技信息产业园 重点吸纳科技研发、软件开发、电子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企业和机构入园
○○记者李俊晚报讯“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的强强联合,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昨天上午,城中区成立科技信息产业园,通过联合广西科技大学、柳州万达共同打造一个“优惠政策...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