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冬令思木炭

来宾日报 2017-11-28 00:00 大字

冬天来了,木炭又成了话题。

千百年来,南方人冬天的取暖问题,都是靠烧柴燃炭来解决。谁料,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连人类自身也始料不及。中国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其速度之快,亦令人惊叹不已。

如今,取暖器一开,空调机往墙上一挂,取暖问题就解决了。日子过到了这个份上,还有多少人在用木炭取暖呢?还有多少人想念到木炭的那些往事呢?

至少我想念到了。因为我来自木炭之乡,目睹了木炭的前世今生,与木炭结下了难解的缘。

木炭,是用木材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干馏而成的一种固态物体。这种保持着原木形状、质硬的黑乎乎的东西,曾为人类的取暖御寒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记得上小学时,每逢北风呼呼、细雨蒙蒙的早晨,我和本村几个同学穿着单薄的衣裤,赤着小脚,在泥泞的小道上走去上学。走到校门口,脚面上裹满了泥巴。因无水冲洗,迈着泥巴脚走进了教室,一个个冷得直打哆嗦。好在教室里没有风吹,坐下没多久,身上就渐渐地暖和了起来。暖流从上身传到了脚下,脚面也渐渐变暖了。温暖了的脚面又渐渐烘干了脚面上的泥巴。泥巴干了,反过来成了脚面的防寒层,脚面更加温暖了,直至放学。

那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说,如果能有一盆热烘烘的炭火放在课桌下暖暖脚,该多好啊!其实,在教室里,的确也有几个家境好的同学手里捧着一个竹编的小火笼。在火笼的内胆里装上燃着的炭火。为了不让炭火过早熄灭,还在炭火上铺着一层薄灰。小火笼不但温暖了它的小主人,还给整个教室增添了不少暖气。见到这些,我们都羡慕不已。

是我们家里没有木炭吗?不是。我们几个小伙伴的父亲都会烧木炭,经常从山里一担一担地把木炭挑回家来。但是,这些木炭不是用来取暖的,而是要拿到圩上去卖,换取油盐钱和零用钱。在我们村里,有木炭的家庭,没有一家是用来取暖的,都是烧柴取暖。冬天即将来临时,家家户户都从山里砍回柴火,以备过冬。烧柴取暖时,如果用的是干柴,烟雾少,消散快,人很舒服,如果是用生柴或半干半生的柴,那就受罪了。生柴遇热尚未燃烧之时,会冒出浓浓的青烟,满屋子烟雾弥漫,弄得屋里人涕泪横流。关门嘛,怕烟;开门嘛,风吹进来。风一吹进来,顺风而坐的,前暖后凉。逆风而坐的,被烟熏得左避右闪,苦不堪言。即使是到了这步田地,尽管木炭就放在屋角,伸手即可拿到,一家人仍然舍不得动用任何一块木炭,因为那是一家人的过年钱啊!

参加工作前,我曾在老家从事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劳动。当时,父亲已经去世,我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找钱过年,从秋天开始,我就利用工余时间进山烧炭。木炭挑回来后,先放在家里,待到圩日,挑到圩上卖。那年月,心里想得最多的,正如杜甫所说的“心忧炭贱愿天寒”。总是希望天快些冷,木炭能卖个好价钱。有的人为了多赚点钱,往炭堆里泼水,增加炭的重量。但我从不敢这样做。由于我的炭质量好,每次都很快销售一空。

我虽然从小生活在木炭的世界里,但真正享受木炭的温暖,是在参加工作以后。参加工作后,一到冬天,单位都会用取暖费购回木炭,供干部职工取暖之用。买回的木炭,留一部分集体使用,一部分分给个人。上班时,各单位各科室都在办公室用专门的火盆,烧木炭取暖。各人在办公桌上做事,久不久跑到火盆边,暖暖手再干。大家最高兴的,是在开会的时候。这样,大家可以聚集在火盆边烤火,格外亲切、温馨。有时还会有人从家里拿来红薯、糍粑之类,摆在火边烤,烤熟一批吃一批,边吃边听会,真是惬意。自从成家后,我每年除了单位分的木炭外,还要到市场上买回一两百斤,才能满足御冬需要。寒冷袭来时,晚上在厅堂里烧起一盆炭火,屋里暖烘烘的,理家做事,格外舒爽。一家人围在火边,品小食、观电视、阅书报、织毛衣、话家常,其乐融融。

退休后这些年,我到广州寓居,渐渐与木炭疏远了。广州气候比柳州暖和,冬天无需烤火。即使有短时寒及筋骨的日子,空调一开,吹吹暖气就可以了。前几天,同样是从外地来广州寓居的一个朋友要进新房。他想按旧习俗在进新房的当天,在厅里烧一大盆炭火,一则暖房,二则表示吉利兴旺。他问我到哪里可以买到木炭,我说不知道。不得已,他叫自己的小孩在网上买来了一箱人工炭。听他一说,我立即想起曾经伴我一生、赐温暖于我的木炭。打电话回家乡询问,得到的回答是,随着液化气的使用,暖气机、空调机的普及,人们对木炭已不大需要了。木炭市场的萎缩,加上多年来的封山育林,已很少有人进山砍材烧炭,所以木炭大大减少了。

人类与木炭的缘分,是否已经到了尽头?我找不出准确的答案。然而,用历史的眼光看,木炭减少了,对人类来说,不应只是遗憾,更是一种欣慰。

新闻推荐

柳北区国税深化“放管服”改革服务企业

柳州市柳北区国税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放管服”改革措施,通过大力推行电子发票的使用等措施帮企业降低纳税成本。“今年7月,我们公司开出了全市第一张商业增值税电子发票。经过测算发现,以前开一张...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