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记录民间文化

广西日报 2022-03-03 07:26 大字

飞檐翘角的富川秀水村古建筑群。 廖立刚/摄 充满烟火气息的邕城中山路夜市。 唐辉吉/摄

本报记者张天韵

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使传统生活方式、民间民俗、乡土文化都受到一定影响。如何留下民间文化的记忆和特色的人文风情?广西有这么一群摄影人,他们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厚情怀,用镜头记录下那些在城市改造发展中逐渐远去的文化符号,记录下八桂大地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色,用质朴而温暖的摄影语言讲述民族文化之美,彰显了广西摄影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1捕捉城市的记忆

自诩为“到处寻食的流浪猫”的广西摄影人唐辉吉,近期忙着将近年来拍摄的上万张图片进行梳理,《似是而非》《在现场》《一名记者的影像独白》《中山路》《城中村》《疍家往事》等一系列摄影专辑将结集成一部当代景观社会影像系列之书。

上万张摄影作品、十几个摄影专题,以纪实摄影专题形式展现摄影家眼中邕城的样子:市井街巷里的人间烟火,中山路美食街的美味,消失了的水上人家……从这些摄影专题里,我们不难看出摄影者的情怀,那是用心用情记录民间文化的历程。其中,《南宁中山路:抹不去的记忆》影像专辑,通过120多幅黑白相片,以纪实画面、简短文字,展现了南宁中山路的历史风貌。

唐辉吉是土生土长的兴安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学摄影。为何将镜头对准老南宁?他说:“社会发展太快了,相比文字,图片来得更为直观和生动,更让人记忆深刻。”在他眼里,“中山路是老南宁的魂,老南宁的烟火气都藏在那里。”对这条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的老街,他是有深厚情感的。提及拍摄中山路的初衷,他说:“中山路改造让我一下子有点紧迫感,从此开始跟踪拍摄。如果不为它记录点什么,总感觉有点遗憾。”

为了抢救即将消失的老街影像,1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中山路的各个角落,用镜头记录下中山路四季更替中的街巷里弄、百姓生活、老街搬迁等影像。

为了拍摄出满意的照片,他甚至不记得自己有多少次来到同一个地方,只为寻找最理想的角度和光线。除了拍摄沿街古老的骑楼,还记录居民的生活场景和民俗文化,许多现在已经消失的画面都定格在他的镜头里。

从夜幕降临到晨光熹微,充满烟火气的美食一条街,如潮的人们在享受地方小吃;在一堆废墟上,一群孩童在露天光着屁股冲凉……一个个生动的场景、鲜活的人物,见证了中山路历史的变迁。

不少老南宁人看到这些图片,很是感动,有人感叹地说:“满满都是回忆!”当地居民的认可是对唐辉吉多年来坚持拍摄的肯定。唐辉吉深知,这些场景承载了太多老南宁人的时光记忆。

虽然拍摄过程艰辛,但唐辉吉乐此不疲,觉得很有意义。他说:“纪实摄影的目的,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记录特有的文化,我用镜头将中山路的历史厚重感传递出来,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财富,感觉一个字,值!”在他看来,摄影难能可贵的是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拍出独具一格的影像,让读者在品味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联想,引发共鸣。只有这样的摄影,才显得更有意义。

2珍藏眷眷的乡愁

17个历史文化名镇、51个历史文化名村、657个传统村落,其中38个“国字号”的古村古镇……这些历经沧桑沉淀后的数字,通过镜头对古村古镇那斑痕累累的“抚摸”,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引人联想与深思。

壮族青年摄影家廖立刚用镜头记录广西古镇古村文化历史。2014年以来,廖立刚专注古村古镇的影像拍摄,用8年时间拍摄了26个古村古镇,记录了被人遗忘的老故事,为广西古村古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影像依据。其作品视角独特,内涵丰富,既有漓江边古老的商业重镇灵川大圩古镇,也有悠久历史的鹿寨中渡古镇、山水甲天下的阳朔兴坪古镇……他将珍贵影像记录在《守望:广西“国字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映象》一书中。

谈到拍摄古村古镇的感受,廖立刚很是兴奋。他觉得广西有很多古村古镇的自然风景都很好,风土人情也很浓。“我本就喜欢原生态的、自然保存的、有历史的东西,拍摄古楼古寨可以将其原有的样子记录下来。”

在廖立刚看来,“古村镇是人们对故土山水人文眷恋的重要载体。重铸乡村文化之魂,离不开流淌在古村镇文脉里的乡土底色,它是我们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之一,也是解读‘向何处去’的注脚。”

“这些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这些带有独特文化基因和祖先智慧的村镇,湮没在现代化与工业化的洪流里,成为回不去的故乡,留下无处安放的乡愁。”廖立刚期望与时间赛跑,用最快的速度为古村镇留影。

在桂林兴安县界首老街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遗留的古骑楼建筑群下,他与老爷爷老奶奶拉家常,免费为他们拍全家福。一群八九岁的孩子,帮他扛着三脚架,陪着他走街串巷……对此,廖立刚动情地说:“在这里不仅仅能拍摄古村,更能够感受这一方独特的民俗文化。”廖立刚沉醉于精美的古建筑和质朴的民风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历时8年奔走在八桂乡间。

在最初的6个月时间里,廖立刚完成了当年第四批16个入选“国字号”古村镇的采集、研究和建档任务。2014年9月,拍摄的影像被广西美术出版社采用,出版了《守望——图说广西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该书荣获广西优秀出版物。

今年1月,广西美术出版社又精选出廖立刚和覃圣云拍摄的18个有代表性的古村镇,通过重新提炼文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形式重新出版了《守望——广西“国字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映象》,该书出炉广受好评。

已然对拍古村落入迷的廖立刚,每每路过一些古村镇,都会进去拍一拍。他说:“这些文化瑰宝,让我们记得住乡愁。”

3留住丰厚的民俗

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和习俗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如流传在水上人家的劳动号子、疍家的“水上婚嫁”等。

2012年以来,全国各地许多“生于江海,居于舟船,逐水而居”的船家人,怀着喜悦和不舍的心情纷纷上岸,在时代的大河上跨出了向前的一步。“它们是历史,是文化的一部分。”生活在郁江边的贵港人陈伟郁说,工作之余用镜头对身边进行持续的记录,已成为他的生活方式。

“这个题材我先后拍了900多卷黑白胶卷和数万张数码照片。”早在2001年,陈伟郁就开始关注那些以船为家的水上族群,并慢慢地靠近他们,以日常的视角和写实的笔触,拍摄和记录下了郁江上的船家人及其船居生活习俗。

2018年以来,随着那些船从郁江上消失,郁江船家人陆续上岸,昔日的“水上人家”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陈伟郁多年来拍摄的《郁江船家人》竟成为这一特殊群体最后印记的重要部分,为一去不复返的时代留下了生动的影像,成为不可多得的郁江文化研究资料。

同样成为“绝唱”的还有唐辉吉拍摄的《疍家往事》《邕江正在消失的水上人家》等专辑。值得欣慰的是,广西还有许许多多的摄影人,走在抢救民俗文化的路上,抢救挖掘即将消失的民俗事物,书写记录各民族的民俗现状。

那坡县的李永锋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百色壮族的拍摄,先后出了多部专辑。作品《神圣的跳弓节》《壮族丧葬礼俗》分别荣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主办的有关摄影大赛奖项。在田东县文化局工作的谢佩霞,十几年来与瑶族的金锣舞结下不解之缘,拍摄了几万张反映瑶族文化的珍贵图片……

“摄影人就应把发掘抢救、拍摄整理、保存和研究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使命,抢救那些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采风、猎奇之上。”广西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黄平表示,民俗摄影的价值不仅仅是摄影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社会人文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她还说:“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摄影人一直在付诸行动。”

新闻推荐

柳州今年计划投资776.92亿元助推重大项目建设 让路网更加四通八达让更多孩子上好学校

今报记者廖艳明近日,柳州市政府网公布了柳州市2022年市级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包括实施项目和预备项目):实施项目分为新开工...

鹿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鹿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