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储材 为民生财 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推动国储林建设与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

广西日报 2021-12-24 07:28 大字

三门江林场国家储备林马尾松大径材示范林。

张雷熊伟胡珊文/图

赏山楂花、摘山楂果、吃山楂宴、买山楂产品……暖暖冬日下,鹿寨县导江乡龙母屯“山楂之恋”乡村森林旅游示范区里一条龙的特色旅游新路,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体验,当地村民在家门口种山楂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不出门”增收致富。

“山楂是国家储备林发展树种之一。”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场长谢春俊介绍,鹿鼎林业集团通过林地流转、林木收储、林地入股等模式整合龙母屯周边国家储备林资源,升级建设“林养游”一体化康养基地,预计直接经济收益500万元,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个,人均年收入可增加8000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丰收”。

近年来,广西深入践行“两山”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全国最大国家储备林建设基地。作为13家区直林场之一的国有三门江林场,率先推行“区直林场+地方政府”模式,与鹿寨县政府、广西国有黄冕林场合作,成立广西鹿鼎林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鹿鼎林业集团),将国家储备林建设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有效破解村集体“只有林地没有收入、只见树木不见收益”的窘境,让绿水青山不断释放“生态红利”,让林区村集体与群众共享“绿色福利”。

截至2021年底,鹿鼎林业集团累计向鹿寨县84户农民、48个村集体支出林地林木收购款项8959万元,受益农民共计8099人。向村集体支付林地管理费用180.40万元;向乡镇政府支付林地收购工作经费270.40万元。招聘鹿寨籍员工67人,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

A“输血”壮集体资源变资金

“每建设1亩国家储备林,村集体就可以获10元工作经费。”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党委书记张树安介绍,在国家储备林建设过程中,林场以林惠民,村民通过参与营林生产获得报酬,村集体以参与建设管理方式获得工作经费,让村集体和农户短期得变现、定期获租金、远期得分红。

村集体或林农将林地流转至鹿鼎林业集团,每年可获每亩150—220元固定地租。在鹿寨县四排镇石妙村,石龙第五村民小组将536.2亩集体林地流转至集团,期限21年,为村集体带来一次性地租承包金收益225.2万元和村集体经济建设资金11.26万元。

不仅如此,鹿鼎林业集团还灵活运用“林地入股”和“林木入股”的合作方式为村集体经济“添柴加薪”。村集体或林农提供林地与鹿鼎林业集团合作造林,集团负责投资和管护,合作收益按照林木招标销售总收入3∶7分成,其中村集体或林农占30%、集团占70%,集团承诺一个合作周期保底收入不低于1800元/亩。鹿寨县导江乡温村以643.7亩集体林地与集团合作,合作年限15年,集团已预付首个轮伐期收益,为村集体带来一次性收益20万元,将用于村集体饮水工程。

如村集体或林农以林木入股,集团则将林木作价一次性支付,并负责后续投资和管护,收益以扣除集团收购成本后增值部分按照3∶7比例分成,其中村集体或林农占30%、集团占70%。在鹿寨县导江乡石排村,白大屯村民小组以304亩马尾松林木与集团合作,期限30年,为村集体带来一次性60万元马尾松林木转让收益,一次性预收首个轮伐期27.23万元(按1000元/亩)合作造林收益金。

为了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进度,鹿鼎林业集团在建设过程中,大力实行整村推进模式。鹿寨县导江乡长垌村聋山屯,属村集体低产林665.3亩,集团拟作价收购现有林木后改培桉树混交乡土、珍贵树种。项目第8年,预计桉树亩均出材量24立方米,产值2.4万元,村集体合作收益分成5700元/亩,年均合作收益720元/亩,合作21年期间预计可获收益1005万元。村民参与营林劳务实现家门口就业,为村集体配套做好公益设施,推进农村四旁植树造林、村屯绿化,提升生态宜居水平。

三门江林场和鹿鼎林业集团还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跨区“造血”,到广东省发展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目前,三门江林场在广东省成立2个造林经营部,鹿鼎林业集团成立3个子公司,通过为当地群众提供工作岗位、支付固定地租收益、在林区修路修桥改善基础设施等方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B“造血”赋动能一赢变多赢

在实施“固定收益”“入股合作”等模式后,鹿鼎林业集团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背景,探索出“国储林+林下经济”“国储林+特色产业”“国储林+森林康养”等多种“国储林+N”模式,让村集体林地林木资源提前变现,避免过渡经营。

林下种植草珊瑚是“国储林+林下经济”中的样板模式。鹿寨县导江乡导江村委导江屯1、2队提供300亩的15年生马尾松林,集团在林下种植中草药草珊瑚,合作利润按8∶2分成,其中村集体占80%、集团占20%,合作期限15年。“我们每亩种70株马尾松,松下再种植300株草珊瑚。项目地每年投资约2000元/亩,产值可达4000元/亩以上,采收后村集体每年预计获分成1600元/亩以上,15年可获720万元。”三门江林场营林科工程师彭健介绍,草珊瑚第2年可采收,连续采收15年,年均产量1000公斤/亩。

“国储林中不仅可以套种中草药,油茶也是不错的选择。”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李凤云介绍,1亩油茶等于5亩桉树的效益,且年年有收入。三门江林场在鹿寨县四排镇三排村,将1000亩的低效林改造成油茶,并计划2022年在油茶林间种桉树。油茶第3年挂果后交由屯集体管护经营,收益归屯集体,培育的桉树大径材归集团,合作期限20年。合作期油茶可连续采收17年,屯集体预计可获产值收益2500万元。桉树第20年再采伐,预计产值达4万元/亩。这种以桉树和油茶打造出的复层林,不仅延长了林木采伐周期,培育了大径材,还为林农带来长期收益。

“国储林+森林康养”更是充分发挥了国家储备林的建设特点。该模式在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同时,极大改善周边村屯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交通,美化绿化乡村,带动乡村森林旅游,增强村民幸福感、获得感。

C“活血”加速度融资不再难

国家储备林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广西规划建设任务约2800万亩,建设规模全国最大,成为国家层面重点支持的省区,并率先获得国家开发银行100亿元信贷授信,开启了大规模利用开发性金融建设国家储备林的序幕。

2019年,广西首次提出打造全国最大国家储备林核心基地的目标。今年5月,广西出台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明确“到2025年全区国家储备林贷款余额达1000亿元,新建国家储备林1000万亩”的“双千”目标。

为加快建设,广西以政府引导、银行融资、市场运作为手段,以区直林场等国有单位为建设主体,出台了林地林木收购收储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推行林权流转合同鉴证试点,推广“大场带小场,小场联农户”“区直林场+合作社”等合作模式,打通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绿色通道。

自2018年开展林权流转合同鉴证试点以来,广西利用长周期贷款盘活近50%国有林地,推动300万亩无证集体林地转变为有效抵押物,有效破解“无证林地无法抵押”困境。

在国家储备林的建设过程中,鹿寨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鹿鼎林业集团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将区直林场纳入地方产业发展大盘子,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将项目纳入县“十四五”规划,作为党政“一把手”主推的重点工作,出台方案,制定各乡镇2021—2023年商品林地流转任务表,并将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纳入乡镇年度绩效考核。政府组建成立乡镇国储林项目推进小组,实行村屯行政区域包片责任制,依法依规优先解决采伐指标,全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加大政策配套扶持力度。

2021年5月28日,我区出台《广西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国家储备林建设提供融资保障。农发行、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全力支持广西林业绿色发展,带头将11.1亿元贷款资金用于鹿鼎林业集团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截至2021年底,鹿鼎林业集团分别向农发行、农行、国开行融资贷款18.10亿元,为国储林释放源头活水,有效缓解了林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短的突出问题。

“国家储备林建设意义重大,机遇前所未有。三门江林场的探索值得肯定和推广。”自治区林业局局长黄显阳说,下一步,广西将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深度结合,创新推广“县政府+区直林场”、PPP项目等多元合作模式,强化落实推动林地林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举措,逐渐构建起政、银、企、村、农多方利益联结,推动形成“社会得生态、国家得木材、地方得投资、企业得效益、村屯得收入”的共赢发展新格局。

新闻推荐

柳州构建快捷畅通的交通路网体系 今年以来新开工高速公路项目7个,位列全区第一

图为刚通车不久的桂林至柳城高速公路。项目施工方供图12月18日上午,领导和嘉宾一起为柳州高速过境线公路(罗城—柳城—鹿寨...

鹿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鹿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