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编剧的多部电影成为经典,是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周民震:六十年创作只为记住一些光阴
?《甜蜜的事业》海报
■本报记者李宗文实习生陆佳宜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多会记得《甜蜜的事业》《春晖》《心泉》《彩桥》《远方》等电影。而这些电影的编剧、祖籍广西鹿寨的著名作家周民震,如今已88岁高龄,他先后创作并发表电影文学剧本20部,其中13部拍成电影在国内外公映。2017年,周民震获得了第三届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这个奖是对他60多年艺术创作生涯的认可。
近日,记者有幸在周老家中和他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父母的文学熏陶,让他开启创作之路
周民震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父亲周公谋当时在政府部门工作,同时也是一位诗人。父亲写有十几本线装本的诗稿,时常在家里吟唱明志。母亲胡君品,生于一个中医世家,是民国初年广州女子师范学校的高材生,古文修养精深,是才艺兼备的家庭主妇。
1944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广西,孩子们不能上学。于是,母亲便成了周民震最好的家庭教师。她找到了一本残旧的《古文观止》,每天给几个孩子讲解古文,并要求孩子们背诵。就这样,父母的文学熏陶为周民震日后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再大一点的时候,周民震涉猎广泛,读了不少书,特别是俄罗斯的古典文学和苏联的革命文学作品。周民震说:“这些作品显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给我的影响很大,因此我后来创作作品,无形中也在追求着研究人性。”
1949年,年仅17岁的周民震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广西剿匪战斗长达一年半,1951年又奉命带领连队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抗美援朝。这些不平凡的经历无形中积累了周民震创作的素材。
独自拜访夏衍,敲开剧本创作大门
1956年春,著名剧作家夏衍到南宁参加青年作者创作座谈会,会上提到了年轻作家可以尝试写电影剧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周民震当晚就敲开了夏衍所住宾馆的房门。周民震直率地表示想写个电影文学剧本。夏衍亲切而有些严肃地问周民震有故事吗?于是周民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一个苗族青年和一个壮族青年如何受到山霸残酷迫害后走到一起,然后联合起来与敌人斗勇斗智、报仇雪恨的故事,剧名叫《双仇记》。周民震告诉夏衍,这个故事取材自他17岁在苗山打游击时,他所在部队里的战士故事,他的这两位战友一起打仗,一同睡在草棚里吃火煨山薯,是生死之交。夏衍听着听着,脸上浮现出笑容。
整整一个晚上,夏衍跟周民震讲了许多电影文学创作中的实际例子,给了周民震很多启迪。周民震至今还记得其中话,比如,“创作没有定式,关键要去生活中体验,多读多写,走自己的路”。后来有评论人说,周民震那晚敲开的不是夏衍的房门,而是敲开一座电影殿堂的大门!就这样,周民震走上了电影剧本的创作道路。
骑自行车背草帽带水壶到石埠采风
周民震的第一部电影剧本是《双仇记》,为了写好这个剧本,他与大苗山的苗族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晚上就在房间里昏暗的油灯下写剧本。其间,他还创作了第二个剧本《苗家儿女》,讲述了苗族复员军人卡良回到家乡,带领群众经过一场苦战,疏通了河道,完成粮林双丰收的故事。后来被搬上了大银幕,是真正意义上的广西电影人第一部自己创作的电影。
周民震认为,深入生活是创作好剧本的第一要素,很多情节和对话,没有亲身去体验过就写出来是没有味道的。创作剧本《甜蜜的事业》时,他骑上自行车,背着草帽和水壶去到南宁石埠体验生活。因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糖业的故事,是一部反映“批判重男轻女”的喜剧。他又到一家糖厂深入采风,采访了很多家里子女多的家庭,了解他们的初衷和困难。“体验生活,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到角色的言行举止,包括气质、爱好、习惯,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栩栩如生。”周民震说。
《甜蜜的事业》拍成了电影之后,引起了轰动效应,时至今日,片中的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等仍留存在中老年人的记忆中。
采风体验生活中,周民震无时无刻不处于“敏感”的状态中。有一次回到广西大苗山当年打游击的一个山寨采风,村民们告诉周民震,这个小寨子已出了两个留学生,而且寨子里每到节日仍要吹芦笙、跳踩堂、走寨、唱歌、坐妹。周民震问:“留学生回来还坐妹吗?”他们骄傲地告诉周民震:“坐啊!不坐妹还是苗家人吗?”还有一位老人说,他年轻时第一次出山,看见运货卡车,惊问司机:这头怪物力气如此大,一天要吃多少斤粮食呀?司机笑答:它不吃粮,只喝水就行!老人说:“那比我家的牛和猪还好养啊!什么时候我也养它几头。”周民震就想,这不是很好的喜剧细节吗?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汇聚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剧本素材。
60多年的创作,留下时代的音容笑貌
周民震创作了大量的剧本、小说、散文、文论。1959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从事这么多年文学创作的周民震认为,文学就是研究人性的,文学是不断深化对人性的理解和探索,使人性更完美。基于这个层面,各个时代都会有各个时代的追求。周民震为此还在文章里写过一句话:文学是属于时代的,在这个时代产生的文学受这个时代的社会的人性的发展的制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出了一本书以后,街谈巷议,拍了一部电影之后,万人空巷,现在可能不是这种状况了。但是文学从古至今,它的初衷就是传承一代人的精神文学思想,永远都不会变。
周民震还担任过广西文化厅厅长,在这期间,由文化厅主管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接连出品了《周恩来》《血战台儿庄》《共和国不会忘记》《百色起义》等史诗性大作。这些电影得到了肯定,为广西争得了荣誉,也印证了周民震写电影剧本的初衷——担当起社会责任,始终在文学实践中追求时代的先进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彰显真善美,给人以艺术享受和健康娱乐。
《周民震电影剧本选》是壮族作家的第一本“电影剧本选”,他曾在这本书校对完之后写下这么两句话:“我的创作生涯毕竟尚未结束,不敢说攀登二字,至少也还跋涉在这条鲜花与荆棘共生的路。”周民震用60多年的创作,给人们留下了关于那个时代的音容笑貌。他是壮乡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以文字为斧,跟以前、现在、未来的人对话。
● 采访后记
记录“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生活比蜜甜》《满山葡萄红艳艳》这些经典的电影歌曲萦绕耳畔。这些歌曲唱的都是广西的事情,这些电影拍的都是广西的事,我们身边的事。
经典永流传,大师不常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加入中国作协的广西作家、诗人不多,有周民震、韦其麟、包玉堂等人,可谓凤毛麟角。在广西京剧院大院一间普通民宅里,记者采访了周老。已经88岁高龄的周老行动已不如从前方便,但老人思维缜密,条理清晰。在周老给我的《周民震作品自选集》里,一开头,就是一段深情的话:
时间,把我和我的同行、朋友和家人定格在过去的照片上,我分外的珍惜!哦,有一首世界名曲是这样唱的: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接下来书中呈现了几十张周老过往的照片。照片记载了如下的珍贵节点:
1965年国庆节,32岁的周民震因为编剧《三朵小红花》来到北京,与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的部分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这应该是周民震编剧生涯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2017年5月24日,周民震成为第三届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获奖者之一。获奖后,他说了八个字“终身属实,成就过奖”。话说起来风轻云淡,路走起来却是山高水长。
周老在晚年依然汇集出版书籍16部。我在周老的书房看到了这摞厚厚的书。书中有这60年的剧本、小说等。当我们回忆一生,在年轻的时候,有没有一些闪光的印记留给后人?周老用300万字交出了答案。我们在这些文字中目睹了这个时代的变迁。更幸运的是,无论悲欢离合,我们在一部部电影,一篇篇小说中,云游了天涯海角,并尝试去读懂芸芸众生。
新闻推荐
烈日下,八旬老人义务修路 暂住鹿寨县城的南京人郭金文积极参与创城
老人正动手修补路面通讯员赖建辉晚报讯昨日中午1时30分,火辣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在鹿寨县城建中立交桥非机动车通道上,一位...
鹿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鹿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