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变大田 沙地成沃土 走访全市重大项目建设之十四:鹿寨县“旱改水”项目

柳州日报 2020-05-27 10:29 大字

鹿寨县江口乡丹竹村“旱改水”项目施工现场

4月23日,鹿寨县江口乡丹竹村“旱改水”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土地平整、沟渠铺设等工作,工程进度喜人。这段时间以来,村里一个个山包被推平,一块百来亩的“大块头”地渐渐成型。鹿寨县江口乡副乡长伍春华说:“这变化就像‘怀胎十月’,看着娃娃成型,很自豪。”

在丹竹村,一二亩成块的平地,就是每家每户最喜欢的“好地”,连片上百亩的田地,是谁都没想过的。而这样的变化主要得益于鹿寨县全力推进“旱改水”项目,项目自去年启动以来,共涉及鹿寨、黄冕、寨沙等8个乡镇51个自然屯,面积达1.33万亩,计划今年5月底完成2500亩的建设任务。

“旱改水”改出干部好作风

“旱改水”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通过对田、水、路综合治理,建成易于耕作、旱涝保收的农业生产基地,以达到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的目标,对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保护耕地和占补平衡压力、促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项目推进初期,群众并不买账。

“群众主要是不了解‘旱改水’的作用与意义,担心利益受损。”鹿寨县丹竹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开介绍。为推进“旱改水”项目进度,鹿寨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了由书记、县长牵头领导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并陆续研究出台了《鹿寨县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压实责任。

领到任务后,各乡镇自上而下掀起了思想解放大行动,利用“三会一课”,开展专题集中研讨和进行传统革命教育等,着力整治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不够、不担当不作为等突出问题,让党员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敢于叫响“看我的”“跟我上”,项目推进中涌现出一批优秀党员干部。

如导江乡古懂村党员村干谭锋文结合当地实际,牵头成立理事会,向群众详细讲解项目建设和青苗补偿等政策,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黄冕镇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队,发扬“5+2”“白+黑”精神,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传和思想动员工作,消除群众疑虑,并对土地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地界纠纷,采用情、理、法等多种方式,将一个个矛盾调节成功。

截至4月23日,鹿寨县共完成27个项目立项,实施面积9556.52亩,预计可新增水田面积8796.6亩。“旱改水”项目完成后,新增田地还能实现涝能排、旱能灌、农机能通的目标。

“旱改水”为农业开辟新天地

一地沙土,却能种植水稻。在黄冕镇山脚村山脚屯“旱改水”项目施工现场,记者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黄冕镇地属丘陵半山区,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概貌和“桑蚕之乡”的美誉,但土地多为沙地,肥力不足,无法种植水生作物,水稻又属于高耗水作物,怎么能在沙地里存活呢?

鹿寨县汇一联城市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土整部经理郑升介绍,山脚屯200多亩的“旱改水”土地均为沙地,土质属性给项目推进增加了不少难度,在项目推进初期,相关负责业主单位十分头痛。为找到适合的沙地改良技术,工作人员共花费3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广西崇左、来宾等地,一边反复核实地形条件、土质情况,一边变更设计,寻找改良技术,其间项目还因为疫情和天气等客观原因被迫停工。

“与贫瘠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交了一辈子学费,生活贫苦,如今推进‘旱改水’项目,必须想办法帮助他们改变土质,不然村屯发展脱贫产业受限,粮食安全面临威胁。”郑升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经过不断尝试和挑战,山脚屯的沙地被成功改良。沙地在加入黄黏土等物,压实夯实后,土地保水力得到提高;技术人员在沙地里加入有机农肥,土地肥力增强,并保持了生态平衡,水稻在被改良后的实验农田里生长,生机勃勃。

改变山区沙地,让不毛之地蕴藏巨大潜力,“旱改水”项目的推进正为农业开辟出一个新的广阔天地。

本报记者 覃珩

黄蕊 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 鹿寨县在脱贫攻坚中做足特色产业文章

在鹿寨县四排镇水头村,廖义才在果园里管护果树。目前,他种植蔬菜瓜果10多亩,已于去年脱贫。在鹿寨县四排镇水头村,潘正坤走在...

鹿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鹿寨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