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经“穷得丁当响”的小山村

柳州日报 2018-04-24 09:25 大字

清澈见底的泉水,郁郁葱葱的密林,独具特色的泥房……4月的五家屯在绿水流光的照影里,是草木花香的温软处。17日,记者来到这如诗如画的五家屯,看到眼前的景象,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曾经“穷得丁当响”的小山村。

山路得走3小时 一台电视全村看

五家屯地处鹿寨县拉沟乡自然保护区核心,是柳州饮用水源古赏河的源头,同时也是鹿寨县最偏远的自然屯之一,被冠以“柳州生命源泉”的美誉。

2013年以前,五家屯还是一个穷山沟,从屯里出来到拉沟乡至少要走3个小时的山路,摩托车也无法驶入。贫穷与落后拖住了村民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据五家屯村民小组长童石保介绍,当年五家屯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有3000元左右,村民住的是泥房,有的甚至是危房。家用电器是屯里的稀有品,村民几乎都不会用手机。“有几户人买了电视,电视声音一响,就能把全村人吸引过来围观。因为贫穷,相当一部分婚龄男青年娶媳妇都成了问题。”

2013年,市、县乡村办工作人员步行进入五家屯,屯里优美的自然风貌让他们喜上眉梢,但村民贫困的生活却又使他们忧心忡忡。“严重闭塞的交通条件与相对落后的发展思维,让这里的群众守着丰饶优质的物产和优美的景色过着贫穷的日子,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市乡村办负责人告诉记者。

心痛,不如行动。2013年,“美丽乡村”活动精准落户在五家屯,童石保扛起了动员大旗,挨家挨户筹资建设生态旅游农庄。但是村民落后僵化的思维起了“抑制反应”,发展是什么?村民不知道;创业是什么?村民不知道;旅游是什么?村民不知道……面对童石保的动员,大部分村民认为还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比较好。

人均收入翻几番

美丽前景现世人

拉沟乡党委、政府意识到,要让五家屯嬗变,不仅要建通村道路,还得“开”村民思路。如何“开”思路?那就让村民先开开眼界吧!拉沟乡党委、政府利用多渠道、多平台大力宣传推广生态旅游经济,让昔日里寥落寂静的五家屯,以风景秀丽、生态自然、物产丰饶的风貌,越来越广为人知。由此,五家生态旅游农庄的发展渐有起色,屯里群众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态度,也从最初的质疑、观望变成了积极参与。

同时,依据五家屯的种植优势,拉沟乡党委、政府积极为五家屯联系企业,拉回投资900多万元建设酸笋、笋干加工厂2个,发展村下灵芝种植2万筒200亩,建设2个罗汉果烘干加工厂,引导中蜂养殖3000箱,种植草珊瑚2000多亩,并成功申报了“古报尾”农副产品商标,使当地的特产罗汉果、香菇、竹笋、灵芝、土鸡、蜂蜜等成了抢手货。据统计,2017年五家屯农产品产值约123万元,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将近万元。

既要向土地要收入,也要向旅游要收益。2017年底,鹿寨县祥鹿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多次考察,看中了五家屯的旅游发展潜力,决定对五家屯进行投资。目前,该公司已投资1800万元建设民宿、露营地、停车场以及修缮通往瀑布的道路等,而通往五家屯的砂石路也已进入规划内。

如今,五家景区每周接待游客700人左右,国家节假日接待游客日均近300人,旅游业年收入近60万元。让五家屯群众想不到的是,当初不起眼的泥房也变成了宝贝,租给鹿寨县祥鹿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泥房子,每年能收到租金7000元。更让五家屯群众想不到的是,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每人每月工资达到2000元,土鸡土鸭及农产品在家门口就可销售。

曾经闭塞贫困的瑶乡小村,如今获得新生,正以自然、奇特、富饶的面貌,向世人呈现“美丽乡村”的美丽前景……

本报记者 文鑫豪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生态文明的生动示范 ——我区火电厂热电联产环保探索走笔

本报记者余锋通讯员昌苗苗过去一说起火力发电厂,很多人对其印象不太好,尤其当中的燃煤电厂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的排放大户,对环境破坏很大。但如今,在“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引导...

鹿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鹿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