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搬来小板凳 说事说理 围坐在一起 讲情讲法 鹿寨镇调解员普法接地气调解顺民意化矛盾

柳州日报 2018-01-12 09:53 大字

在鹿寨县鹿寨镇的农家院落、村头路尾,经常可以看到基层人民调解员忙碌的身影。调解员把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召集起来,搬来小板凳围坐在一起,边倾听边说理边讲法,使矛盾纠纷双方在调解员的“情”话里受到触动、在法理中受到教育,最终,矛盾纠纷双方握手言和。基层群众亲切地把他们称为“小板凳”调解员。

1 “小板凳”筑起维稳防线

“‘小板凳\’调解员的称呼与其说是基层群众对人民调解员的溢美之词,不如说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作为一名基层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就要用‘小板凳\’的情与法,走近群众,走进农家,普及法律,息纷止争,满足基层群众对美好法治生活的需求。”“小板凳”调解员、鹿寨镇角塘村调委会主任施佩明说道。

在鹿寨镇,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小板凳”调解员的身影,哪里的社会矛盾突出,哪里就是“小板凳”调解员的普法课堂。他们用心用情用法调解,他们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他们是平安建设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是基层群众信赖的、党委政府坚强可靠的“第一道维稳工作防线”。

2017年,鹿寨镇各级调解组织共调解矛盾纠纷1340件,调解成功1312件,其中疑难复杂纠纷110件,调解成功率达97%以上。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治安案件13件;防止群体性上访2件;防止群体性械斗1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5000余人次。

2 打造群众满意“小板凳”

“‘淬火成钢\’,锻造队伍,是我们抓基层人民调解员队伍的一个有力抓手。向培训要素质,向学习要能力,向作风要形象,全力打造群众满意、信任、赞誉的基层人民调解员队伍,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新时代的法治需求。这是我们的建队目标,也是我们的工作常态。”鹿寨司法所所长吴宏仁说。

仅2017年,该镇对全镇23个人民调解委员会的200余名调解员进行了400余人次集中培训,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和法律功底进行了强化。由此,进一步增强了基层调解组织的战斗力,提升了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为基层“小板凳”调解员向群众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奠定了扎实的业务知识基础。

此外,鹿寨镇还充分利用镇公共法律服务站、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平台,进一步发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调解网络作用。目前,全镇已建成人民调解组织23个,公共法律服务站(点)23个,使基层群众有矛盾纠纷能及时得到化解。

3 “小板凳”调解纠纷教育群众

“有纠纷来找我,来找我纠纷解”。这是鹿寨镇“小板凳”调解员对基层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2017年10月16日,鹿寨镇大河村群众向鹿寨镇调委会反映,村民周某占路砌墙,造成村民通道变窄,村、屯两级调解无果。接到大河村群众的请求后,鹿寨镇调委会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并与大河村村民委干部组织周某、韦某光、韦某龙、韦某刚四方当事人到现场进行调解。

四方当事人到场后各有说法,你吵我嚷、剑拔弩张,现场气氛紧张。镇调委会工作人员赶紧劝道:“大家都是一个村的,事情可以坐下来商量的嘛……”四方当事人的情绪稳定下来后,镇调委会工作人员先进行现场勘查。看完现场,调解员叫周某搬出十多张小板凳在周某庭院围着坐下,结合丈量周某房屋宅基地数据,从法律角度、道德角度等方面耐心细致地做各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尤其对引起事端的周某晓以利害,让其权衡利弊。

在镇调委会工作人员的努力调解下,四方当事人尽释前嫌,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书。至此,一起因道路通行引起的矛盾纠纷案件得到妥善化解,方便了村民通行。

“小板凳”调解员开放性调解,既为群众提供了现场旁听的机会,又使基层群众在旁听过程中学到法律知识,达到了“调解一起纠纷,教育一片群众;化解一起纠纷,培养一批法律明白人”的社会效果,教育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在法治轨道上反映诉求,依法解决问题,促进村(居)民和谐,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本报记者 帅君

通讯员傅永新

新闻推荐

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 我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侧记

本报记者罗琦通讯员王龙娟2017年,是我国实行了30年的职称制度迎来重大改革的一年。在这一年,我区全力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充分用好职称管理这个人才评价“指挥棒”,在职称层级设置、评价标准、评价机制...

鹿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鹿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