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千雕万琢传承古时技艺 一纸年画印出往日风情许平昌的雕版印画

桂林晚报 2017-10-30 12:21 大字

?许平昌和妻子观察印画的质量。

?许平昌的工作室透出浓浓的匠人气息。

■记者高磊盈文/摄

雕版印画又称刻版印画,是一项传统印刷技术,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技术为一体,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而登上历史舞台,又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日新月异而被主流印刷产业遗忘,但出于对这种传统技艺的迷恋,54岁的桂林人许平昌仍坚持着用纯手工来印制画作和书籍,把雕版印画这种传统技艺,从吉光片羽的幼时记忆里打捞出来,坚持不懈地发扬着。

工艺繁琐印一幅画要刻十几块版

许平昌的雕版印画工作室名为“厚博坊”,隐藏在大河乡王家碑村的一处小院内,站在院门外看,很难把它和印刷联系在一起,但推开院内一间间小屋的门,各种各样的雕版印刷用材和成品映入眼帘,墨水和颜料以及纸张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讶异又惊喜。

“这是我专门用来雕版和印画的房间,这是印书的房间,这间房是放材料的,这间是我妻子专门用来检查印画品质的。”许平昌一间间地推开房门,兴致勃勃地逐一介绍。

走进许平昌专门用来雕版和印画的房间,马上能感受到一股匠人的气质,二十多幅他精心雕刻印制的年画和菩萨画像挂满墙壁,靠近窗户的工作台上,除了许平昌正在雕刻的年画作品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刻刀,旁边的架子上则摆满了书籍和其他工具,另一个角落则是专门用来印制的工作台,旁边的架子上放着五颜六色的颜料。

凑近墙上的年画和观音画像仔细看,用雕版印画技术完成的作品虽然色彩丰富,但绝不艳丽炫目,而是透着一股复古的韵味,尤其是在不同的色块交叉的部分,更是有一种融合叠加的透视效果,层次感分明,非常奇特。许平昌说,这些画都是最近几年印成的,之所以会呈现出这种复古效果,除了纸张和颜料的选择外,更多是拜雕版技术的复杂和精细所赐。

“你看这幅菩萨画像,总共有20多种颜色,印这样一幅画我就得刻出十几个版,来保证各个相近的颜色不能互串。”许平昌指着墙上的一幅持莲菩萨画像告诉记者,雕版印刷的程序极其繁琐,首先要选择木材制版,其次要把想要印的画的全部细节都刻在一块母版上,根据整幅画颜色的不同,把母版上的内容经过拓印、分色后分刻在不同的子版上,再进行上胶和打磨,雕版的工作才算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停地进行校对,如果有小的瑕疵需要及时补救,如果是大问题就必须重来。

所有的子版雕刻好以后就可以开印。当天在工作室内,许平昌简单地展示了印刷的流程。为了保障印刷的品质,他需要把子版死死地固定在工作台上,然后上色并印刷。据了解,一组刻版最多也只能印制不到200幅画,印得多了画版就会出现磨损,影响画的品质。

“从开始制版到最后印好画,需要两个多月。”许平昌说,古人用雕版印画时采用如此繁琐的工艺,并不是为了折腾人,而是想让印刷出来的画在色彩和质感上有更好的表现。

精心选材还原旧时传统工艺美感

许平昌是桂林人,幼年在鹦鹉山附近长大。1890年,为推广诗书流传,广西书局在桂林初开,许家的先人从榴江县(今鹿寨县)经平乐府调驻书局,刻刊经史子集,掌握了雕版印书和印画的技术,这种技术一直到许平昌的父亲还在使用。

“农村人过年都兴挂几幅年画讨个吉利,我父亲到了年底就成了村里的红人,要刻版印年画,满足村民的要求。”许平昌说,他小时候耳濡目染,也学会了雕版印画的技术,但成年以后为谋生去了广东,手艺也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被淡忘。2007年左右,许平昌接到了小舅子胡波的电话,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胡波希望姐夫能回桂林做雕版印画,把这份传统技艺坚持做下去。

当时许平昌非常犹豫,他对雕版印画一直都有兴趣,但坚持传统文化毕竟不能当饭吃,再加上妻子也反对,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光是家里人的各种思想工作就做了半年。”胡波说,他一直觉得雕版印画是一种很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继承发扬,现在有这种技术的人少之又少,就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终于把许平昌从广东拉回了桂林。

回想起十年前刚回到桂林开始做雕版印画时,许平昌感慨万千,除了要找工作室外,他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各种雕刻和印刷材料的选择。首先是木材,他试过梨木和樟木等,最终效果都不太理想,找了很久才从附近村民那里找到一种在韧性和防水性上都符合要求的、他也叫不上名字的木材。其次是对纸张的选择。纸必须是手工纸,既要薄,又要有一定的韧性,最后他是在福建一个手工造纸的师傅那里拿到了符合要求的纸张。在颜料的选择上,许平昌坚持在天然材料中选色,比如用朱砂做红色,藤黄做黄色,褚石做褐色,来保证画作色彩的天然和历久弥新。

选材的问题基本解决后,许平昌马上投入到了工作当中。为了更好地雕好版印好画,他经常一头扎进工作台,一呆就是一整天。“有时候我有事喊他帮个忙,在屋外喊了半天他都没回应,以为他出门了,推开门进去发现他就在桌前趴着呢,目不转睛地刻啊刻。”许平昌的妻子温小燕说,丈夫一旦开始刻版便全身心投入,外界的所有事情都打扰不了他,久而久之她也习惯了,一旦丈夫进了工作室就尽量不去找他。

费力传承期待让更多人参与接受

十来年的时间里,许平昌刻了无数的版,也印了无数的画,对于他来说,选材和技术不再是难事,最难的还是推广和传承。最近一两年,经常有想学雕版印画的专业美术生找到他,许平昌非常乐意,但不少人来了只待一天,就转身离去再也没来学了。

“看着我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十来个小时,他们觉得太辛苦,而且做这件事,短期内也不会有什么经济收益。”许平昌说,他能理解年轻人的想法,令他欣慰的是,今年27岁的儿子小伟,早前也对雕版印画不感兴趣,但经过自己的熏陶和培养,越来越能沉浸在雕版印刷的繁琐当中,技艺和手法也在不断变好。

十年间,胡波也曾通过网络推广和实体店推广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想让大家认识到雕版印画那种纯手工雕刻印制的匠心和美感,但收效并不理想。

“不少人看了画之后会说,你们的画和十几块钱一幅的画没什么区别啊?”胡波说,不了解雕版印画的人很难认识到一张普通的画背后所包含的辛劳,他认为雕版印画的珍贵之处体现在要完成一幅画,手艺人需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不厌其烦刻版、印刷,复杂的工艺也保证了成品在质感上确实区别于一般的印刷品,无论是色彩表达还是整张画的韵味,都能让人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那份美感。

胡波也因此认识到,要让大家进一步认识雕版印画,必须得想办法让大家参与进来,所以一遇到对雕版印画感兴趣的朋友,他就直接把大家带到工作室,近距离地参观许平昌的工作状态和雕版印画的步骤。

“大家看完后马上就能感受到这种传统工艺的不易,带着这种感悟再去看画,那种体会是完全不同的。”胡波说,大部分友人参观完后,都要求带走几幅画,还说要拿回家裱起来。

为了更好地推广雕版印画这种传统印刷工艺,许平昌和胡波在东西巷租了一大间房,除了展示自己印好的画外,还把印画的工具也摆了出来,让对此感兴趣的人能更深入地参与、更深刻地了解。

“好的传统文化,当然得想尽一切办法把它传承下来。”许平昌说,他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雕版印画,并认识到它的美。

新闻推荐

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即将举行桂林段赛道全面完成整治建设任务

本报讯(记者周绍瑜通讯员陈铸恒蒋学临)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即将举行。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桂林公路管理局如期完成桂林段赛道整治建设任务。该局负责的桂林段赛道整治工程总投资为4829万...

鹿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鹿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