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十八湾·冷饭湾
冷饭湾冷饭湾上的园艺村冷饭屯远眺
刘丽虹 谢大成 韦志媛 文/图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编撰的《柳州府志·驿站》记载有冷饭塘设立驿站的情况:“稽古遗人国野之道,十里有庐,三十里有宿,五十里有路室与候馆,盖悯行疫劳苦而备之……”“北去水路,由府城上水,二十五里至冷饭塘……”
这个冷饭塘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柳江十八湾中的冷饭湾。当年,冷饭塘作为官家水上驿道设置的驿站,在250多年前已经存在了。
早在官方驿站设立之前,过往商人也时有在冷饭塘歇脚,于是有商人看到商机,在冷饭塘的河边开了一家杂货店兼卖糯米饭,往返商人经此地买饭吃都是冷的,结果过往之人在无明确地名的前提下,就称之为“冷饭塘”。随着人口增多,约在清乾隆六年(1741年),马平县府在冷饭塘始建冷饭屯,初称冷泉塘,后来依据以往的习惯改为冷饭塘一直用到现在。
《柳州地名志》记载,民国时期冷饭塘属于柳江县(今“柳江区”)广源乡,1951年属柳州市八区小村(行政村),1953年属柳州市三区白露乡,1958年公社化时建队,至1961年合为一个大队,1962年成立园艺大队,冷饭屯属钢铁公社园艺大队。现冷饭屯属柳北区园艺村民委员会,其人口占园艺村人口70%。
冷饭塘的李姓有两支,一支是从广东河源迁来,一支是从广东梅州迁来。据李家后人说,他们来柳州的第一代人初时是因放木排而到冷饭屯定居的,后有人逐渐以拉纤为生。当时冷饭塘下游的萝子洲一带是上水险滩,船行到此都需要有人拉纤才能过冷饭塘,经常看到拉纤的差不多到冷饭塘,就烧火煮饭,结果饭煮好都冷了,人才拉船到冷饭塘,吃的都是冷饭,冷饭屯也因此得名。
广东河源迁来冷饭塘的李氏后人族谱记载,到柳州的第一代是李应彩,其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辛已二月十三日,殁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初九,享年82岁。据说是年轻时随大哥从广东到柳州谋生,李氏到冷饭塘如今也有近200年历史。
以拉纤放排谋生的李氏后代,生活逐渐好了以后开始进行缸瓦生产。
《柳州市志》记载,“1954年开始进行生产合作化建社工作,位于黄岩、冷饭、苟冲、古灵等地的陶工生产互助组合并,在冷饭、苟冲两地分别组织起缸瓦生产合作社。这就是市电瓷厂的前身。”
柳州市电瓷厂位于柳北区维义村附近,距离白露市场约8公里,于1953年1月1日在柳北黄岩(红星园艺场四队)注册成立,公司成立之初主要经营插入式熔断器、开启式负荷开关、跌落式熔断器、日用陶瓷,以及铜铸件电器配件加工。改制停产后于1996年破产,1999年以后,该厂并入两面针集团。
冷饭湾南接白露大桥和柳江铁路双线特大桥,北接螺蛳岭高速路桥。柳江铁路双线特大桥穿越冷饭湾上。现白露大道已经修到冷饭屯所在地园艺村。原靠近河边居住的冷饭屯村民,20世纪90年代末期新农村建设规划,至今全部搬迁到湾上中部居住。原来的险滩也因红花水电站蓄水而没入水中,冷饭屯纤夫吃冷饭也成为历史。
新闻推荐
分装葡萄。手捧青花梨。拉网收螺。盛夏时节,记者深入柳州市柳江区的螺蛳养殖和水果种植基地,用镜头记录了农户参与产业化生...
柳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