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青挺队“三顾茅庐”为杀敌(上)
↑熊家大院后面的飞马山,青挺队经常在此练枪法。↑熊柳生。→熊柳生故居大院的气派旧宅。
三国时期,三顾茅庐的故事流传甚广,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在柳州沦陷期间,地下党组织的抗日武装呈燎原之势,此时,柳江地区也上演了一段“三顾茅庐”的佳话。这段经历虽鲜为人知,但其历史影响深远,对柳江地区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也为后来解放战争期间在该地区建立游击队伍打下基础。
家园沦陷,战火纷飞,柳江抗日战场上的“三顾茅庐”究竟有怎样的来历?何人为何去“顾”,而所“顾”之人又是谁?2019年6月17日,寻访组来到柳州市柳江区成团镇灵江村发掘背后的历史。
1长在“大宅门”的革命者
夏日的灵江村,骤雨接连而至,宁静的石峰和田野间,各种农作物正拔节生长。村里还保留了不少以前的老建筑,精心的规划、高耸的炮楼、成套的院落都在诉说着昔日的繁盛。当年村里最有名的大户人家,要属一个叫熊柳生的青年人家里。
熊柳生家在当地影响很大,村民们对他家的往事如数家珍。据介绍,熊柳生家是个“大宅门”,真正称得上富甲一方。上个世纪20年代,熊家最鼎盛的时候,每年收的租谷不下15万公斤,家宅占地100多亩,大小房屋70多间,为御土匪还修筑了3座5层高的炮楼,大院内花圃、果园、鱼塘、粮仓、马厩一应俱全,一派钟鸣鼎食的景象。熊柳生的祖父熊杰臣有四房妻室,生有三子,但第三代却阴盛阳衰,只有长子熊天开在1922年冬生下熊柳生。熊杰臣希望这个独孙学而优则仕,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熊柳生偏偏作出了相反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柳州日报》曾在2003年对熊柳生的人生经历进行过详尽报道,并结集成文集《再现熊柳生》(记者韦太平、黄子君)。据史料记载,1931年春,熊柳生进入成团小学读书,他的启蒙老师是熊秀民(大革命时期柳江著名的共产党员,前文已有介绍)烈士的弟弟、共青团员熊朝绪。1937年,熊柳生考入柳州中学(现柳州高中),又遇到了革命导师陶保桓,并深受其影响,从而树立起革命人生信仰。在中学期间,熊柳生还加入了进步学生的读书会,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踊跃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秋,熊柳生来到桂林高中读高中,接受到更多共产党思想熏陶,并渴望向党组织靠拢。但此时的桂林,白色恐怖横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已撤销,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被迫撤离。第二年,桂林发生“七九事件”,在找不到党组织的情况下,熊柳生与同在桂林读高中的柳江籍学生石宝熙、韦金台以及在火车站工作的韦君毅等组织了学习小组,取名为“火星社”。他们办了油印秘密刊物,传播进步思想,经常集会学习毛泽东著作《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及《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大家目睹国土沦陷、国民党腐败的本质及其反动统治,深感到中国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他们盼望着有朝一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抗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4年秋,熊柳生高中毕业,刚考上广西大学,却遇上日军第二次入侵广西,广西大学“流亡”到贵州榕江。这个时候,熊柳生来到人生的三岔路口:到贵州继续完成学业;逃难保命;保家卫国。年轻的熊柳生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了那条最危险的道路——抗战到底。
在熊柳生看来,国家民族的危亡关头,每个青年都应当挺身而出,投入革命洪流,哪怕为此牺牲都是值得的。于是,他与火星社的成员们共同决定回乡组织游击队,开辟抗日根据地。他们还对形势进行了分析:在广大敌占区都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柳州沦陷后一定也会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因而很有希望再次找到党的领导。
2热血青年扛起救亡大旗
热血青年雷厉风行。熊柳生等人立刻回到柳江,展开各项积极准备。1944年秋,日军主力部队经柳州向贵州进犯,国民党军队不战自溃。柳江一夜即沦敌手,群众慑于敌人的疯狂气焰,不敢抵抗。尤其是日军在成团对国民党柳江县自卫大队发起了拂晓攻击,县自卫队被打得溃不成军,便影响了群众的情绪。
为了激发群众,鼓舞士气,发动青年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熊柳生、石宝熙、韦金台等人联合一部分当时留在成团的青年学生,发起组织“柳江青年抗日联合会”,在成团小学召开成立大会,号召广大青年挺身而出,投入抗日救亡工作。当时到会的有50余人。
联合会发出宣言,号召广大青年发扬爱国精神,力挽狂澜,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鼓舞群众克服消极悲观情绪,依靠自己的力量打击日军以自救。他们以“联合会”名义仿照《柳州日报》的形式出版油印小报,定名为《解放报》,由石宝熙任编辑,张岳天负责刻印。以成团为中心四处发行,主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鼓动群众树立信心,拿起武器打击敌人。而《解放报》的消息来源一是从在融县及罗城复刊的《柳州日报》得来;二是修复了一台旧收音机,收听大后方的消息。《解放报》发行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三天一期,每期印刷两三百份,拿到成团圩散发,不到两小时就一抢而空。报纸鼓舞了群众,使各地青年来与联合会联系,柳江青年抗日联合会一时成为联系团结爱国青年的中心,也为后来组建抗日武装打下基础。
抗击日寇的队伍有了,武器去哪里找呢?当地村民说,当时,在农村组建武装是挺便利的,因为差不多家家都有枪,民间还有说法认为过了16岁还没摸过枪就不算男子汉。但老百姓家的枪以土枪为主,真正上战场的话是不够的。为了配置先进的武器,熊柳生挺身而出,他动员全家变卖财产买枪、买子弹、买手榴弹、买油印机等。
熊柳生对母亲说:“娘,日本鬼子到处杀人,我们必须拿起枪来打鬼子。”母亲说:“你一个人能杀多少个鬼子?”熊柳生说:“不瞒你说,我们已经组织了几十个人的武装队伍,只是有的人买不起枪,你能不能把一些谷子卖掉,用钱来买枪,好让弟兄们打鬼子。”母亲听后爽快地说:“好,这是仓库的钥匙,你用多少卖多少,娘不拦你。”于是,熊柳生打开粮仓卖谷子,得钱后购买了3支步枪、1支驳壳枪、1300多发子弹。
之后,联合会的青年们分析了形势,一致认为组织抗日武装的条件已经具备,便决定以柳江青年抗日联合会为基础,尽快成立一支武装队伍,轰轰烈烈打击日寇,保卫家乡。让人鼓舞的是,在联合会的带动和号召下,更多青年聚集到了一起。
3柳江青挺队打响名号
在熊柳生等人行动的同时,柳江青年学生梧裕茂、韦彩然等人也在积极筹备武装力量。两人原本在柳州龙城中学读书,柳州疏散时,学校训导主任、共产党员张镇道鼓励并指导他们回家乡流山、三都进行抗日游击活动。经组织发动,梧裕茂在流山出任当地自卫队第一中队长,组织了一支有20多人枪的抗日队伍。此外,韦君毅由桂林回到家乡洛满后,也组织了一支有11人枪的队伍。
1945年1月,熊柳生、石宝熙、韦君毅、梧裕茂等爱国青年聚到了一起,大家一拍即合,决定成立“柳江青年抗日挺进队”(简称“青挺队”) ,“挺进”的含义是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队伍以成团一带为基地,以柳江青年抗日联合会的骨干为主组成领导核心。石宝熙因为读书时参加过一年军训,被大家认为“懂行”而推为队长;韦君毅任政治部主任,熊柳生任副主任;韦金台和梧裕茂分别担任后勤、对外联络负责人。
青挺队的武装骨干以青年学生和教师中的积极分子为主,还吸收了当时熊柳生家面粉厂中的部分工人。武器来源除了熊柳生家中的武器外,其余武器弹药都是队员从家中带来的,有些是击毙日本兵后夺得的,还通过关系从国民党柳江县自卫大队副大队长韦文富处接收了两挺无脚架的重机枪,共50多人、几十条枪。
青挺队组建后,熊柳生家又承担了重要的后勤供给任务。2005年,石宝熙老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说,队伍集中在成团,伙食全部由熊柳生负责解决。队员们在熊家大院里聚会、练兵,石宝熙在大院后面的飞马山悬崖上用石灰画下两个日本兵模样的人形,队员们练枪法时往人形射击,悬崖被子弹打得满是坑坑洼洼。
队伍万事俱备,便决定出征打响名号。1945年1月,青挺队集中队伍,由石宝熙带队从成团经福塘到流山与梧裕茂组织的武装会合。第二天,据群众报告有一股100多人的日军由宜山方面回窜柳州,沿途抢了群众不少的财物和马匹。青挺队立即组织40多名队员、30多支长短枪,开赴拉爽坳设伏。拉爽坳位于柳江流山圩西南面,两侧为高山,是日军进入柳江的必经之路。当日军进入埋伏圈时,青挺队的轻重机枪和武装群众的步枪、鸟枪同时开火,参战的老百姓从山顶滚下石头,枪声、喊杀声混成一片。日军被打得人仰马翻,乱成一团。战斗打了一天半,直到日军的增援部队赶来,被围困的日军才得以冲出拉爽坳。日军被打死打伤20多人,甚至连军旗都不要了。青挺队还缴获了军马一匹,防毒面具及战刀一批,我方牺牲了三名群众及战士。
青挺队首战告捷的消息迅速传开,声名远扬,但队员们却高兴不起来,一个危及队伍存亡的难题随之而来,让这支年轻的队伍感到万分困惑。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为还高利贷虚构工程项目骗同学好友171.3万余元 男子因诈骗罪获刑12年并被开除公职
为了偿还高利贷,身为柳江区农业局公职人员的男子梁某不惜铤而走险,虚构工程项目,并以介绍这些工程项目为由,找身边的同学好友...
柳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