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柳江仔 最美“逆行者”
2月15日,武汉下着雪。一辆五菱高顶篷踏雪南行。车上坐着的是支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7个柳江仔。
车里播放的歌曲相当应景:“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车头寓意着“福禄”的小葫芦挂饰随着车子轻轻摆动。过去的十几天里,这7个柳江仔就像金刚葫芦娃一样强悍。
十几天前,他们开着这辆五菱高顶篷,“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连夜奔行1000多公里到武汉,加入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建设队伍大军。
2月3日,中建三局打来电话,说是武汉建医院急需建设人员,作为中建三局的水电工,柳江区里高镇里高街的熊勇和弟弟熊庆商量后,连夜上车,火速赶往武汉。
和熊勇兄弟俩同行的还有覃可星、韦丹峰、莫丹黎、韦靖军、李光耀,他们都是里高街上的邻居、亲戚,也是中建三局的水电工。
疫情这么严重,刚开始说不慌是假的。但是时间不容人多想,2月4日早上8时,到达火神山医院后,熊勇一行7人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水路电路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医院的正常投入使用,来不得半点疏忽。熊勇和伙伴们要做的就是根据设计图纸,负责布线、安装电缆、开关以及热水器、水管等。和他们一起奋战的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这一次,他们干的活与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却与以往哪一次都不同。经过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连着干了36个小时的活,“看人都是重影的。”终于把火神山医院的电路安装完,确保了医院的及时完工投用。
时间就是生命,与时间赛跑,加速一秒也许就能从死神手中抢回很多个生命。来不及休息,一行7人又和建设队伍一起,火速投入到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中去。
2月6日,雷神山下起了雪。但是医院是阻击疫情的主战场,建设进度不能慢。“从2月3日到现在,睡觉加起来不够40个小时。”中午干活累了,一屁股坐地上,泡上一碗方便面填填肚子,继续干活。为了赶工,干活都要两班倒,有时候晚上吃馒头包子就把晚餐给解决了。每天超过二十个小时的工作,让洗个热水澡睡个好觉都成了他们的奢望。熊勇却说:“不辛苦。病人医生那才叫辛苦。跟他们比,我幸福多了!”“还有捐钱捐物资的,我们就出份力吧。”
熊勇和弟弟熊庆都是90后,同行的几个人是70后、80后。在疫情发生之前,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忙了一年回到老家享受着和家人团圆的喜悦。他们不会说漂亮话,也许甚至不懂得“逆行者”这词语的分量,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有需要我们的时候,哪还会想那么多,大家都是奔着为武汉出一份力去的。”
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决定并不被家里人支持。慢慢地,熊勇兄弟俩的父母从电视、网络上看到越来越多关于武汉的消息,知道了儿子正在做的是很有意义的事,也慢慢从担忧转向了理解、支持,并交代他们做好防范保护措施。
在武汉,像熊勇、熊庆等7个柳江仔这样星夜鏖战、众志成城,为患者建起抗击病魔的“堡垒”的无名人士,还有很多很多。
2月16日,熊勇一行7人回到了柳州。为了保障安全,他们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住进了政府安排的宾馆,进行为期十四天的医学观察。
“每人一间单间,吃饭送到门口,送到房间。一天三次量体温,房间消毒。” 熊勇说,完成任务就好,医院交付可以用,蛮开心、轻松,也算是得放松了一下。
他们正等待隔离结束后,继续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本报通讯员江闻
新闻推荐
作为据点的烤烟房遗址。寻访组在板塘村还原重建的烤烟房前采访。黄彰经历了秋天的荒芜、冬天的酷寒,1944年春夏,广西省工委...
柳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