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孝老爱亲讲团结 家风祖训代代传——走进柳江区流山镇凤平屯听祖训

柳州日报 2017-11-15 09:03 大字

“议孝弟为立身之本,务宜以敦为本先……”88岁的韦奇俊老人指着碑文,打着手电筒仔细辨认上面的字。因为年代久远,石碑上好多字已经模糊难辨。韦奇俊老人辨认不清的,75岁的韦奇舟老人就在旁边补充。

这是流山镇凤平屯的祠堂,坐落在村中间。几经改造,刻着村规民约的石碑却一直安静地待在一个角落里,模糊的字迹,诉说着村庄的悠远往事。

韦奇舟老人推算,凤平祠堂在康熙初年由凤平屯先祖韦继洪公带领儿孙建成,到现在已经有330多年历史。祠堂里刻着村规民约的石碑上的内容是:1.议孝弟为立身之本,务宜以敦为本先;2.议祖父贻下基业如有变卖只准照时价卖与本族不许贪图高价卖与外江异姓人等恐贻乱之虞;3.议守法为保身之本不许窝赌作匪;4.议田需于水不得私放坝水取鱼以致旱干则衣食国课无出违者重罚不恕。

“此《村规民约》是继洪公第一代孙韦应正等八位于康熙二十一年春,同全族议立我祖四知贻训。”“忆昔吾祖始居江南继徙城都复于明时迁移至此诚所谓适彼乐土爰得我所者矣。”寥寥数语记载着村庄的迁徙。平实质朴的祖训,让人不禁想起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其中的内容更是值得今人明鉴。“议孝弟为立身之本,第一条就是教育我们要孝顺老人。”还有守祖上绩业、遵纪守法,这些都是做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家族、一个村庄持续发展的根本。

自流山镇开办新学校以后,祠堂就成了培养民众子弟的圣地。革命烈士韦炳全在祠堂里面教过书。1949年后,破除封建迷信,祠堂里面的香台香炉一扫而光,纯粹是所正规的学校。附近村屯的孩子都来此学习。韦奇舟老人回忆说,1949年前这里叫国民基础学校。

“1952年,奇舟一年级就是在这里读的,还是我教他咧。”韦奇俊老人88岁了,对过往的事记忆清晰。

2004年,流山村委把已属于危房的祠堂门楼及一旁的厢房推倒,建成钢筋水泥结构的红砖平顶房,命名为凤平文化室。业余文艺队晚上集中到文化室排练节目,逢年过节或是别的文艺队来会演,演员们就在文化室前面136平方米的舞台上尽情表演。

韦玉萍和丈夫韦奇兵一起养了两张蚕。平日里两口子忙完了养蚕的事,韦玉萍就去和村里的姐妹们跳跳广场舞。每天晚上村头的篮球场上都有十几二十个女人聚到一起,跳跳舞,聊聊天,驱散劳作一天的辛苦。为了参加柳江区第一届艺术广场舞比赛,村里的女人们也是拼了。村里的祠堂外墙上,文明村镇、文艺舞蹈屯、广西“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这些牌子可不是随便挂上去的。

“家里原来还评上过县里和乡里的‘五好家庭\’。”韦奇俊老人说起这个,语气里颇有些自豪。韦奇舟的伯父曾经考上黄埔军校,村里的后辈中也有两个人考上了军校,很多人都靠知识改变了命运,在外面有了体面的工作和更好的生活。

“他们有出息了,还惦记着村里的老人,重阳节的时候,回来办球赛、搞百家宴,还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红包、棉衣、毯子。”讲起已经在外发展的村民后代,老人们更多的是感激。

“我女儿在柳州做工,到了周末或是得空的时候就回来看我,她回来我心里特别高兴。”韦奇兵说,孩子们也许不记得碑文内容,孝顺老人的风气可没变。先祖的鞭策不敢忘,村人老实、团结,从来没有偷鸡摸狗更没有赌博吸毒这样的事发生。

村口的大树下,下三子棋的老人、蹒跚学步的孩童——时光在流转、孝老爱亲的风气在代代相传……

日报通讯员江闻

新闻推荐

手段繁多,提高品质or空玩噱头

□Text/记者易柳燕Photo/何俊涛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购房者对居住体验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楼市开发除了突出地段、配套、楼盘硬指标等要素,也开始注重楼盘软实力打造。如大家所见,大鳄房企入柳带来了...

柳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