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砖”倒逼监管硬起来
李正
据《南国今报》报道,近段时间,在柳州市雒容镇等地,不少人建新房时买的砖,竟是“豆腐砖”,一捏就碎,这些砖来自柳城县东泉镇雄万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砖一捏就碎,想想就令人害怕——万幸发现得早,现在的事情不过是“钱”的问题,而倘若发现得晚,可能就是“命”的问题了。
要说发现得早,其实也还不够早。如今,相关投诉已达65起,“豆腐砖”是陆陆续续曝出来的。而最先应发现砖存在质量问题的,理所当然是生产厂家。
可涉事砖厂是怎么把控质量关的呢?“工作人员称,他们设有专门负责配方的人员,但每批红砖在生产时都是凭经验配料,没有做实验用数据测算,只在成品出窑后,抽取几块砖泡水两天,未见异常便认为合格”。
而且,该砖厂在内部管理上的缺失还不止于此,“被检验为不合格产品的砖,只知是11月生产的,却无法确认具体批次,因此较难对应消费者索赔的批次”。
砖厂如此“随意”“大意”,或许只是一个偶然现象,但是,偶然之中有必然。
砖厂所在的位置,是柳城县东泉镇螺田村甲半屯牛沙岭;买砖建新房的具体地点是雒容镇大正村和东泉镇永安村、雷塘村、连塘屯、对河村等。显然,涉事砖的“舞台”在乡村。
流入乡村的建材、食品、日化等商品,质量一直存在短板。尽管近些年来监管有所强化,但跟城市的监管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长久以来,“康帅傅”冒充“康师傅”、“小天鹅”变成“小夭鹅”、“娃哈哈”沦为“娃恰恰”,6元一公斤的“大白兔”奶糖、2元一块的“舒肤佳”香皂、20元一套的“宜而爽”内衣,这些山寨商品、假劣产品的主战场,便是广袤乡村。而人们在探寻“假货下乡”的原因时,总会发现其间闪烁着监管薄弱的身影。
“豆腐砖”的出现,再次折射监管不够“硬”。如果监管机构能够力量下沉、关口前移,常对工厂岗位职责是否明晰、计量器具是否检定、生产销售记录是否规范进行现场检查,多对成品砖强度等级、尺寸偏差、外观质量进行抽样检验,涉事工厂还会在内部管理上如此“放松”吗?一家砖厂的一次问题看似小事,但却是乡村质量监管太“软”的一个映照。
倒不是说当地监管机构在此事上缺位失责,基层部门确实受到人力不足、设备落后、任务繁杂、辖区面积大、监管对象分散等客观因素制约。但我们必须明白,监管机构的工作重心不能总是在“便于自己工作的地方”,得主动探索治理方法,积极追求治理进步,善于取得治理成果。如果只强调客观条件,默认城乡二元结构、现状与问题延续下去,那就大大落后于时代的要求、辜负群众的期盼了。
“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治理有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豆腐砖”之类事件,其实是在倒逼监管硬起来——“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新闻推荐
柳州市正铆精密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在工作。(紧接一版)据初步测算,原料蔗每提高1%的糖分,全广西可增加30亿元的产值。...
柳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