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育蔗苗 蔗田书传奇 访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卢文祥

南国今报 2020-11-28 13:53 大字

卢文祥(左一)在北京参加2020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11月24日,2020年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柳州有3名全国劳动模范和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在北京接受表彰。

众所周知,这些成为劳模的普通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在劳模们的故事里,感受每一位劳动者的劳模精神。

今报记者李宁琳策划统筹:巴方

在刚刚举行的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柳州市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卢文祥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他被称为“甘蔗界的袁隆平”,秉持一颗赤子之心,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奉献给了田间地头的每一株蔗苗,让无数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蔗农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我希望自己能像袁隆平那样,深耕土地,让科技成果造福国家,惠及百姓”。

对土地最深沉的爱

1998年,卢文祥担任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主任。当时甘蔗品种都靠外地引进,由于引进的新品种不能适合本地的生态气候条件,于是他决定带领团队把研究重心向甘蔗品种的自主培育转型。

2003年,转型正式启动。培育一个甘蔗品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短则8年,长则十几年。卢文祥为了研究、培育甘蔗品种,每年要照顾4万多株甘蔗,观察10万多株育种材料,在甘蔗地里,他不知身上脱了多少层皮,磨破了多少双鞋。

2014年,在历时9年、前后淘汰了135个培育苗种之后,一个名为"桂柳05136"的培育苗种,终于宣告成功。

这一刻,从没有被艰辛难倒的卢文祥,也禁不住红了眼眶,这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卢文祥说,与杂交水稻相比,甘蔗有一个复杂而不稳定的基因体系,染色体少的有40多对,多的高达200多对,每种不同的配对,都会得到一个性状完全不同的品种。这意味着,必须反复试验,不断试错,还需经年累月的观察,经历漫长而煎熬的等待周期,才能在上万种配对中找到最优良的品种。

一段蔗苗改变了民生

经过3年的严格检验,“桂柳05136”于2014年终于通过国家和自治区试种鉴定,符合推广标准,育种水平得到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这项成果给农民和国家带来的好处,有目共睹,“桂柳05136”成为我国近年来甘蔗品种创新的标志性品种,比常规品种增产10%以上,蔗糖份提高0.7-1.0个百分点,在抗倒、抗旱、耐寒、宿根性强方面,得到了广大蔗农和企业的高度认可和接受。

2014年以来,“桂柳05136”连年被列入广西、广东、云南主要蔗区的优质蔗加价品种和甘蔗双高基地主推品种,在国内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060万亩,仅以优质蔗加价方面测算,推动农民增收15亿元。

在中国蔗糖业,他因此被称为“甘蔗界的袁隆平”,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柳州市劳动模范、柳州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其成果还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等。

甘蔗地里的守望者

在卢文祥心里,一个产业必须要有不止一代人去关注,去钻研,去奉献,去坚守,去创造。

因为长年与甘蔗的"亲密接触",卢文祥仿佛和甘蔗建立了某种本能联系。组培选种,他不用秤,仅用肉眼看,一看一个准;测糖分,不用仪器,可用嘴巴尝出的数据,和仪器数据基本不差。

卢文祥的“功夫”不仅仅在眼和嘴上,刀功也是十分了得。为蔗种取生长点,这一部位只有0.2毫米长,卢文祥总是切得又快又准,曾被称为“甘蔗地里的小卢飞刀”,一刀下去,0.2毫米,分毫不差。

卢文祥的大半辈子都与甘蔗在一起,他还有3个甘蔗的专利发明:甘蔗处理机、甘蔗收割系统和除草纸。有了这3个发明,农户们在田间收割再也不用担心被叶子割伤,甘蔗的运输和处理速度也快了很多。

今年59岁的卢文祥,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但他依旧时常奔走各地,通过讲座培训,传授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让更多的农户受益。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大量重大技术项目建议书,使政府部门在甘蔗产业发展决策上思路更加明晰,促进甘蔗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

卢文祥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好“甘蔗地里的守望者”。

新闻推荐

农田稻草做“纸笔” 绘出乡村新生活 柳城稻田艺术助力当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演员在演出结束后与艺术作品合影。游客与稻草艺术作品合影。游客与用稻草制作成的动物造型艺术作品合...

柳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