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村民致富的领头人 记柳城县对河村塘进屯共产党员何秀玲

柳州日报 2019-11-22 11:09 大字

何秀玲看望贫困户。

“是巾帼不比须眉,还是巾帼不让须眉?” 初见何秀玲,是在柳城县对河村的田地里,还没等记者开口,她首先抛出了巾帼与须眉的命题,她还让记者别急着回答,还是先来听她说一段关于自己的故事。

管他巾帼还是须眉

1965年,何秀玲出生在柳城县对河村塘进屯一户普通农户家里。当时村民老思想依旧是重男轻女,所以何秀玲并未被寄予厚望。她也如别的农村妇女一样,每天除了整理内务、烧柴煮饭,就是到地里帮帮忙。成年后,何秀玲光荣入党,并在一家农场担任技术管理员,日子虽平淡,但相比其他农户也算过得富足。

“30岁之前,周围的人给我灌输的就是女不如男的思想,无论我多努力都没法改变村民们的老观念。”何秀玲告诉记者,她学习成绩好,工作效率高,可依旧没法改变村民巾帼不比须眉的观念。1996年村里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村民们的老观念终于有了改变。

1996年,一场特大洪灾使得村里大部分房屋倒塌,50%农作物被淹绝收。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灾民积极开展自救和重建家园工作,恢复生产。但大灾过后的村民生活变得尤为艰难。这时,何秀玲凭借在农村里学到的知识以及积累的经验,发动村里的8户妇女农民种桑养蚕,村民的经济收入比原来增加了2到3倍。当村里的妇女尝到种桑养蚕的甜头后,塘进屯种桑养蚕的妇女更多了。

但此时养蚕的妇女都属于单打独斗,缺少了何秀玲这根主心骨,蚕的成活率、吐丝率大大降低。为此,村里的妇女多次致电何秀玲,希望她能回村指导养蚕,传授养蚕技术,把村里的养蚕产业做大做强。

一边是稳定的农村工作,另一边却是看不见未来的创业之路,拿不定主意的何秀玲很长一段时间彻夜难眠。“那时候一个女性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很艰难的,走错一步可能就会被人笑话一辈子。”何秀玲告诉记者。

就是要让村民致富

“在外面即使待遇更好,但也只是你个人得利,在村民需要你的时候你应该回来,我支持你。”这是何秀玲在面对艰难选择时,其丈夫说的话。正是这些话,让何秀玲放下了所有的顾虑,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农村工作,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养蚕事业中。

此后十余年,何秀玲一方面积极引导妇女们如何引进良种桑苗,使桑叶优质高产,卖得好价钱;另一方面,何秀玲利用与桂中蚕种场的良好关系,使塘进屯成为蚕种场的种桑基地,进一步增加蚕种农民的经济收入,更加带动了妇女种桑养蚕的积极性。2013年,何秀玲争取到扶持资金40万元,在塘进屯建设了标准的工厂化蚕房,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养蚕,实现了“人蚕分离”的养殖模式。在标准化蚕房里,每年养蚕批次可以从12批增加到14批,妇女们可以提高收入近20%。

如今的塘进屯,面貌早已焕然一新。在何秀玲的领导带动下,塘进屯妇女养蚕户从1998年的8户发展到现在的197户,目前全屯有1100多亩桑园。2014年塘进屯农民光养蚕收入就达到680万元。在她的带领下,塘进屯工厂化桑蚕种养示范基地在2013年度被确定为柳州市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并获评2013年度市级“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

回到开头何秀玲提出的话题,何秀玲告诉记者,巾帼与须眉关系并没那么复杂。这么多年下来,是周围的男女老少共同努力,才有了塘进屯的今天,是大家伙勤劳的双手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梦想,自己只是发挥了一个党员应有的带头作用,相信塘进屯未来必将更美好。

本报记者 文鑫豪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关于解决部分退役士兵社会保险问题的公告

根据《关于解决部分退役士兵社会保险问题的意见》文件精神,请2019年1月21日前以政府安排工作方式退出现役的退役士兵,带齐...

柳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