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怀绝活的有心人
11月6日,卢文祥在甘蔗地里测量甘蔗含糖量。本报记者 黎寒池摄
“他就是个‘工作狂’,把甘蔗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为卢文祥开了十年车的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司机李启昌一谈到卢文祥既心疼又无奈,“整个柳城农业系统或许只有我能帮他开车了,为什么?因为其他人受不了卢文祥没规律、没假期的工作模式。”
刚到甘蔗研究中心当司机时,李启昌还请过工休假,有一次是请假的第二天,他到鱼塘准备钓鱼,刚放好鱼线,电话铃声就响了;还有一次是爬山刚爬到一半,电话铃声响了,都是卢文祥打来的:“启昌,来接我去看看甘蔗,前段时间天气不好,没懂甘蔗长得怎么样了。”这样的情况有几次后,李启昌再也不请假了,因为请了也没用,“文祥真的不容易,必须支持他的工作。”
在柳城农业系统,熟悉卢文祥的人都知道,他此前兼任过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副局长,是个“三班倒”的“飞人”:早上7时30分赶到生产队,看甘蔗长势、听农民意见,上“生产队队长”班;上午9时30分到县农业局,报项目情况、申请帮扶资金,上“副局长”的班;下午到晚上,待在甘蔗研究中心,汇集各方数据、做好试验统筹,上“甜蜜事业”的班。
为何化身“飞人”?卢文祥苦笑说,也是形势所迫!
柳城是柳州甘蔗产业的主战区,先后种植过竹蔗、台糖134号、桂糖11号、新台糖16号、新台糖22号、桂糖21号、桂柳二号、桂糖42号等品种。其中新台糖22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在1998年从台湾引进,一度成为广西糖料蔗种植业的主力品种。
但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新台糖22号逐渐“水土不服”,出现减产。如何根据柳州本地气候条件,培育出具有“柳州籍”的甘蔗良种,是卢文祥团队的当务之急。
虽然事急,但农业科研却急不出来!
培育一个新的甘蔗品种,少则需8年周期,多则需要十几年,还不能保证一次成功。十多年的寒来暑往,卢文祥不断开展甘蔗的亲本组配、实生苗培育以及株系、品系品种选择,田间观察试验,示范、分析化验,组培快繁等技术工作,为甘蔗杂交育种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数据以及实践经验。
“感受和悟性很重要,有时候相对于数据,我更愿意用眼睛看,用嘴巴尝,用手操作、触摸、感受……”多年的亲力亲为,卢文祥以匠心练就了多手绝活:组培选种不用秤,用肉眼看,一看一个准;测糖分不用仪器,用嘴巴尝,和仪器测量的数据比对过,基本不差。
卢文祥的绝活,刚入职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不到两个月的荣英章、廖晨红深有感触,并深深折服。
为培养研究中心的年轻后备力量,卢文祥经常带着荣英章、廖晨红到甘蔗地观察甘蔗长势,以增加经验。
“我们摸不着头脑,看甘蔗长得又粗又长,叶子油绿,就说甘蔗长得好。”荣英章、廖晨红说,正当他们为自己的机智暗自庆幸时,卢站长总是泼冷水,指出有些甘蔗株形不好,分蘖率低,病虫害严重,抗药性又差……
卢文祥扫一眼就懂甘蔗长势好坏的精准绝活,柳城县糖业局办公室副主任卢李威亦深有感受。他说,一次与卢文祥回甘蔗研究中心,远远几十米外,卢文祥就说,甘蔗地里有几株甘蔗有些斜了,叶子也枯了,说着就连忙跑过去。
(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10月31日至11月4日,柳城县人社局、住建、交通、水利、发改、供电等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成检查组,在全县开展2019年四季度...
柳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柳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