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钢城故事

安徽工人日报 2018-11-10 08:12 大字

走进今日的柳钢车间,见到的全是自动化设备。 受访者供图

1969年,柳钢第一代炼钢工人在炉前操作。受访者供图

汤家四代人的合影(左二为汤龙波,右一为汤海平)。本报记者 庞慧敏 摄

汤家祖孙三代人获得的奖状和证书。 本报记者 庞慧敏 摄

更多精彩内容 ,

请关注二维码 。

十里钢城里,一家三代人,几乎个个是钢铁职工。

在岁月的变迁中,他们既见证了0.5吨小转炉炼出的第一炉钢水,也参与了企业目前最先进生产线的摸索调试;既有过“一个班次下来,工作服又臭又脏”的体验,也感受到了在自动化车间工作不再流汗的幸福。

60载风雨时光,40年改革开放,一个钢铁大家庭的经历,不仅记录了产业工人坚守奉献的足迹,还隐藏着中国钢铁业砥砺前行的密码。

“我叫范承强,在柳钢机工部与设备打了一辈子交道,看着我们的生产装备从落后到先进、一代代更新,心里非常高兴。”

“我是匡家云,今年85岁。1958年7月8日响应号召来柳钢工作,修过铁路公路、炼过土焦炭、卸过煤和矿石。上世纪60年代柳钢停产,保管设备除过锈擦过油,艰苦劳累毫无怨言,我们就是想着能为柳钢出份力。”

“我叫林奕,今年79岁了。1960年2月25日,柳钢1号高炉正式投产,我是剪彩礼仪小姐之一。能够亲眼见证柳钢这个光荣的历史时刻,是我这辈子最开心、最难忘的事。”

……

今年7月1日是柳钢60周年厂庆日,柳钢人扶老携幼齐聚一堂。看着台上这些经历了岁月风霜、有的甚至已须发全白的老柳钢人,30岁的汤龙波心潮澎湃。作为一名“钢三代”,汤龙波的爷爷是柳钢建厂后的第一批员工,父亲在改革开放之初进入柳钢,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也回到柳钢。

从当年全国“三大五中十八小”钢铁工业布局中的18家地方钢铁企业之一,到如今年营业额超800亿元、位居全球50大钢企第31位,柳钢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一如汤龙波和祖辈、父辈三代柳钢人的生活轨迹。

祖孙三代的“钢铁情”

汤龙波就职的岗位是目前柳钢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车间——冷轧板带厂。工友们笑称他属于“根红苗正”的柳钢子弟:

爷爷汤业庆,1958年柳钢建厂后的第一批员工,在一炼钢车间从事角钢工作;

父亲汤海平,1980年进柳钢,在线材厂从事轧钢工作;

母亲伍美华,1981年进柳钢,在水泥厂从事检验化验工作;

妻子覃晶晶,2011年进柳钢,在设计院从事给排水设计工作;

……

仔细问下来,记者才发现,汤家不仅是一家三代在柳钢工作,几乎整个家族都在柳钢。伍美华说:“我和龙波他爸是柳钢二代。我家的很多长辈及兄弟姐妹,汤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戚,都在柳钢上班。我们的孩子也是在柳钢长大的,第三代也大多在柳钢工作。”

他们不仅在同一个企业上班,还都住在柳钢的保障房或商品房里。上学、工作、生活几乎都在同一个地方。七大姑八大姨叔伯妯娌们相聚,绝对不愁没有共同话题,整个家族和柳钢“同呼吸共命运”。

10月下旬的一个午后,汤龙波陪同记者来到离柳钢不远的北雀路17号。这是一片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职工住宅区,楼房外墙斑驳的青苔,诉说着悠悠岁月。

汤龙波已经80多岁的奶奶韦玉兰就居住在这里。10多年前,韦玉兰的老伴汤业庆去世后,她始终不愿离开。天气好的时候,她还能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一步步挪到小区院子里的树下乘凉。

如今,韦玉兰的听力大不如前,无法单独接受采访。汤龙波用车将她载到10分钟车程外的父母家——柳钢的另一职工住宅小区“怡园新苑”。刚一进门,看见祖孙三代获得的各种奖状和证书摊开在茶几上,韦玉兰的眼睛亮了。

汤海平翻译着母亲含糊的声音:“我们都是柳钢的工人,一辈子都在柳钢。”

汤业庆是柳城县东泉镇的农民,18岁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曾参加过壮烈的上甘岭战役。1958年柳钢建厂,召集退伍军人进企业,他成了柳钢的第一批员工。

新中国的钢铁工业是在战争的废墟上艰难起步的。1949年,中国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不到当时世界钢铁年总产量1.6亿吨的0.1%。1956年,国家提出“三大五中十八小”的钢铁工业布局,为我国钢铁工业的规模和产业布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柳钢就是其中的“十八小”之一。

1958年10月4日,伴随着沉稳而有力的一击,通红的炉体内,熔化的钢水闪着红光,腾着热浪,涌向打开的出铁口——柳钢0.5吨小转炉炼出了第一炉钢水。这一炉钢水被誉为广西冶金史上“零”的突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我国钢铁工业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起点。宝钢、天津钢管等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的建立和一批老企业的挖潜改造,让我国钢产量以每年400 万到500万吨的速度增长。

1980年,16岁的汤海平初中毕业后进入柳钢时,我国钢铁产量达到了3712万吨。当年,柳钢实现盈利1180.55万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结束了建厂20多年来连年亏损的历史。

“当时觉得国有企业比较稳定,粮票也多一点。”进厂轧了5年钢后,汤海平转管理岗,4年前在棒线厂安全科科长的岗位上退休。

2011年,汤海平成为柳钢人的第31个年头,汤龙波也走进了柳钢的大门。当时,中国钢铁产量已达6.955亿吨,是1980年的18.7倍。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也会成为一名柳钢职工。”汤龙波说,2011年6月大学毕业时,柳钢进高校招聘大学生,他向柳钢投出了人生第一份也是唯一的一份求职简历。

“面试后接到柳钢人力资源部电话时,有一种回家的感觉。”2011年6月18日,汤龙波正式接到了柳钢的入职通知。那天晚上,他在学校操场“疯跑”了好多圈。

入职当天,父亲汤海平领着汤龙波去报到。走过那条走了无数次的路,来到如同家门般熟悉的柳钢大门,汤海平嘱咐儿子:“好好工作,加强学习。”

汤龙波心情有些激动。这个儿时如同游乐园般存在的厂区,将来就是自己事业的舞台,“我感觉自己肩负着祖辈父辈的‘钢铁梦’,希望能为这个企业的做大做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老粗”时代一去不复返

每天早上7点45分,身着卡其色工装、脚踏黑色工装鞋、头戴黄色安全帽的汤龙波,都会提着一根长长的铁制“听筒”,在冷轧板带厂里,敲敲这,听听那。作为一名电气设备维护员,他这是在进行岗前电气设备点检。

汤龙波所在的冷轧板带厂生产线,是二期冷轧线,2012年初上马。二期生产线引进自意大利,说明书全是英文,调试阶段大约有3个月左右。

汤龙波每天早上8点进厂,晚上10点走出车间,回家后还要挑灯翻阅砖头般的外文资料,周末也不休息。“那段时间人比较亢奋,想着调试结束后,专家们撤离,整个区域的设备都由我负责,不论付出多少辛苦,都要把它吃透。”

儿子的努力,汤海平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那个厂整洁明亮,整条生产线一个班才四五个人;我们那时的生产线,多的时候有三两百人,不一样喽!”

汤海平说,当年他所在的线材厂,污染大、粉尘多。他每天都要和工友用轧钢钳夹住加热后的红钢,一起抬进轧机。夏天车间温度在五六十摄氏度,冬天也在30摄氏度以上,厚厚的工作服内,汗出如浆。“一个班次下来,工作服又臭又脏。”

“我爸那时候更苦。他做角钢工,在三五米外的距离需要手动把钢水浇进模具,面对的是超过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钢水溅到,半小时就得换人,要不然根本顶不住。”汤海平记得,父亲那时候的工作服是厚厚的白色帆布,很厚很硬,汗湿后可以竖立;头上还戴着一顶藤编的安全帽,帽子上有一块玻璃护目镜;手上戴着厚厚的石棉手套,防止烫伤。

汤龙波爷爷和父辈们当年经历的场景,如今已大多消失了。

也正是看到企业朝着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汤海平极力要求儿子大学时报考电子工程学院。他清楚自己和老一辈“出苦力流大汗”的“大老粗”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走进今日的柳钢车间,见到的全是自动化设备,矿石进炉、冶炼、冷热轧、成品出入等全由机器完成,甚至连吊装搬运钢材的天车都不需要司机来开,实现了无人运行。各种原材料摆放得整整齐齐,车辆进入指定区域,装卸货物自动完成。

汤龙波每天只需要待在操控室里,别说护目镜石棉手套派不上用场,工作服也不再追求耐磨耐脏,更讲究舒适美观了。

工厂本身,也成了展示工业美学的场所。厂区讲究绿化,车间整洁有序,巨大的设备、先进的技术、高速顺畅的工艺流程,无不让人感受到现代工业的魅力。汤龙波所在的车间,随时可以作为“工业旅游”的景点对外展示。

“他们现在上班,都不用流汗了。”汤海平笑着说,“我父亲当年小学文化,进厂后全靠师傅手把手教,凭一把力气争先进。我是初中水平,在岗的时候职工培训已经很热门了,我那时最远到过天津参加培训。”

对于儿子汤龙波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培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不仅有师傅带领,还可以在线请教国外专家,上网查阅英文资料。

不同的职业发展之路

60余载,汤家三代在工作中一直兢兢业业,但他们的职业成长之路却迥然不同。

汤业庆在角钢工的岗位上,发挥军人吃苦耐劳的本色。40多岁时被倒下来的模具压伤右腿,差点截肢,伤好后依旧在岗位上打拼。表现优秀的他最终转岗,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二级单位工会主席,直至退休。

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汤海平和父亲一样不叫苦不叫累,在企业的外派培训中迅速提高技能。1998年,他成了柳钢生产标兵。

“这是我职业生涯的最高荣誉,当年整个柳钢数万人只有几个人获得。”汤海平抚摸着褪色的荣誉证书感叹道。

业绩突出的汤海平在生产一线干了多年后,也和父亲一样转型进入管理岗,先后做了副工段长、工段长、生产技术科科长,最后在安全科科长岗位上退休。

“我现在的晋升通道比爷爷和父亲那时候宽多了,但我不想转岗,希望能朝着技术专家的方向努力。”汤龙波很满意企业提供的成长路径,“刚入职时我们进行了一个月全天候培训,然后是轮岗制,每个厂我都待了一个月,熟悉整个柳钢工艺。现在每年都会有很多专题培训,我一年大概会上七八个培训班。”

当前,在柳钢已逐步形成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三类人才”晋升发展模式,畅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职业晋升互通机制,并在全体中层干部中公开推荐(首席)技术专家。

冷轧厂自动化室副主任程文彬是汤龙波的师傅。他对这个徒弟的未来很乐观,“小伙子个子不高,但技术上有优势,也经历了很多现场管理,将来走技术通道或管理通道都可以,选择余地很大。”

汤龙波身边不乏在技术通道中颇有建树的工友。

41 岁的苏红梅就是其中一位。她是“钢二代”,从小就将钳工父亲的辛苦看在眼里,也看到了企业对刻苦钻研精神的重视。

苏红梅告诉记者,钢在轧机上,每到一个点就会发出一个声音,只要一听这个声音,她就能判断是否轧得正常。一旦少了一个声音,她能在0.1秒的时间里作出反应。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这个岗位。学习无止境,掌握新技能的心情很是快乐。”苏红梅说。

正是这样的选择,让苏红梅荣誉等身:柳钢技师带头人、柳钢工匠、柳州市巾帼标兵、柳州工匠……

“这日子是越过越好啦”

不仅有精神鼓励,这些年来,柳钢工人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汤海平清晰地记得,他童年时,父母亲每天下班回来,一身水一身泥,每月工资大约二三十元,家中有兄弟姐妹四人,只可解决温饱。等汤海平进厂工作时,逢年过节厂里都发油米面,温饱早已不是问题,夏天时的绿豆糖水和柳钢雪糕成了汤龙波儿时的美味。

刚开始做轧钢工的时候,汤海平一个月的工资只有60元;因为高温岗位可以提前内退,去年54岁的他退休时,每个月的收入有七八千元。

“以前,我们那辈人下班都脱了工装再走;现在,龙波他们喜欢穿着工装去菜市场买菜,作为柳钢的员工脸上有光。遇到讨价还价的顾客,菜贩会开玩笑地说,不买没关系,一会就全卖给柳钢职工。”汤海平笑称,柳钢职工的钱包越来越鼓,连菜贩都知道。

汤业庆进厂21年后才分到房子,汤海平进厂15年后分了一套大板房,到了汤龙波这儿,工作3年就能享受到柳钢的保障性住房。“两房一厅,价格比周边房价便宜了一半,现在小两口每人开一辆小汽车上下班。”

汤海平记得,他们那时的柳钢,都是些低矮简陋的平房,如今都变成了崭新高大的楼房。这几年,职工美食中心、文化广场、游泳馆相继拔地而起,“职工们的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

柳钢人的菜篮子和米袋子也日益丰盈。从就餐补助到“双节”工会会员慰问品发放,从困难职工帮扶到各类攻关奖励,“快乐工作、体面生活”的理念根植在职工的心中,职工对此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汤龙波对现在的工作生活状态很满意,“收入比很多同龄人高,孩子将来上柳钢幼儿园还有优惠,幸福感很强!”

“这日子是越过越好啦。”汤海平满脸笑容。

和企业共同成长

汤龙波刚进厂时,心中的技术偶像是黄元民。

黄元民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1985年进入柳钢时,是当年企业引进的第一个钢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被称为柳钢“技术活字典”的他在钢城里待了大半辈子,几乎见证了柳钢的每一次技术革新。

1987年,冶炼车间技术员黄元民参与了柳钢与卢森堡签订的“引进顶底复合吹炼技术项目”协议。次年,柳钢派了5名技术人员到法国和卢森堡进行工程培训。

黄元民是其中之一。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跟人家的技术差距太大了。我们的炉子很小、效率低,他们炉子大、效率高、人还少。”黄元民回忆,“特别震撼。我们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改变落后状况。”

回国后,黄元民开始在车间里参与该项技术的推广。到1990年,柳钢铁、钢、材产量首次齐超40万吨。黄元民也从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副工段长、技术科副科长、技术副厂长、厂长。2002年,黄元民被调到股份公司做副总经理,主管技术改造,一直到2009年。

2002年到2012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钢铁需求量持续扩大。中国钢铁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十年”,粗钢产量从1.8亿吨上升到7.2亿吨的规模。

柳钢也在这10年中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2010年12月29日,柳钢的钢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成为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大、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圆了几代柳钢人的千万吨“钢铁梦”。

“年产钢量从1万吨到100万吨,柳钢用了40年;从100万吨到1000万吨,柳钢用了12年。”汤龙波最喜欢听黄元民讲述钢城的历史。

当然,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从2011年开始,整个钢价开始往下走,包括柳钢在内的钢铁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2015年,钢材均价从年初接近3200元/吨,跌到年底的2200元/吨,大幅下挫了1000元/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有近60家钢铁企业关停,重点钢铁企业亏损达645.34亿元。

在国家去产能的大背景下,为了减少亏损,柳钢也停了几个炼钢炉。不过,柳钢并没有减员,虽然奖金降低了,工资还是和以前一样。企业多年来给予职工的稳定和幸福感,让职工生出了强烈的责任意识。

“收入减少了一点,家里受到一些影响,但遇到困难时,整个柳钢迸发出一种力量,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汤龙波说。

2016年,柳钢开始扭亏为盈。2017年,柳钢实现利润46.8亿元;2018年前9个月,柳钢盈利超80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黄元民对柳钢的未来信心满满,“今年到明年,将会有一大批环保工艺投入生产,尤其防城港新区采用的是最新标准,将成为绿色环保示范点。”

“我们的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千亿元’产业。”黄元民目光笃定。

黄元民对企业的信心,还传导到了儿子身上。2012年,他的儿子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他极力劝说儿子回柳钢工作,“钢铁行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离不开基础材料。柳钢的平台很大,可以充分展现自己,大有可为。”

现在,黄元民的儿子回到柳钢,成了又一位“钢二代”。

汤龙波时常庆幸自己选择了“钢三代”的人生之路,“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弘扬工匠精神。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技术工人的春天来了。”

“千亿元企业啊,我爷爷若还健在,肯定无法想像。”汤龙波说,他也要把高精尖技术掌握好,和企业共同成长。

新闻推荐

专家下基层 科技助脱贫

11月3日在柳城县冲脉镇开展的蚕桑高产养殖技术指导培训活动上,市老科协邀请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亚太...

柳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柳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