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 柳城街头一辆“轮椅车” 感动无数网友

南国早报 2018-09-16 17:30 大字

这辆“车”见证了老两口的一世情缘。(请拍摄者联系本报以便寄奉稿酬)

南国早报记者黄远来

在柳城县大埔镇的白阳广场、鸟仔岭市场以及大街小巷,有一辆“车”总是能赚足回头率,准确地说,这是一辆轮椅,是一辆浓缩了两个76岁老人满满爱意的残疾车。这辆载满张耀明和韦凤英老人一世温情的“车”,都会准点地穿梭在当地的大街小巷中,而这辆车的车轮已经驶过了两位老人5年的春秋。

1

老太摔断腿行动很不便

9月15日傍晚,在柳城县大埔镇河东大道,记者见到了这辆已经成为“网红”的残疾车。由于两位老人都不会上网,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车以及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的网友,依旧悠闲地过他们的生活。

推车的是位头发花白的老爷子,叫张耀明;在车上坐着的老太太叫韦凤英,两人都76岁了。他们21岁结婚,已经走过了55个年头。

7年前,韦凤英患了中风,后来又不小心摔断了腿,由于年纪大了很难恢复,只能终日躺在床上。操劳了一辈子的韦凤英是个闲不住的人,因无法走动,一直闷闷不乐。

“我喜欢看风景看人跳舞,喜欢看路边的花花草草,喜欢看看县城的变化。”韦凤英说,摔断腿之后,躺在家里实在是把她憋坏了,好像与世界脱节了。

2

老汉改轮椅带她看世界

看到老伴向往外面的世界,张耀明也一直在想办法帮老伴圆梦。恰巧没过多久,老伴获得了残联发放的一辆轮椅。

“残联发轮椅,就像雪中送炭一样,把老伴给乐坏了。”张耀明说,有了轮椅之后,他便每天推着老伴四处走走看看。为了不让老伴被风吹日晒雨淋,张耀明还对轮椅进行了“改造”。

“改造”的零部件都是张耀明在街上捡来的。轮椅顶部的雨棚是张耀明用捡到的废旧家具木板钉成的架子,加上在街头捡到的塑料布和广告油画布拼凑而成。张耀明特意在顶上叠了好几层,以免漏雨。

在轮椅下,张耀明加了个架子,上面放着一个塑料箱子,装些水杯、雨伞之类的随身物品。轮椅背上、扶手上,老汉搭了个简易木架,因长期使用,木架的把手已经油光可鉴。

不仅如此,赵阳明还在轮椅车的右侧钉了个格子,上面放着一台小风扇,风扇呼呼地转着,在燥热的夏夜中,韦凤英露出仅剩的几颗牙根,吹着风笑得惬意。

看到记者对这辆车很是好奇,张耀明又指着嵌在木架子上的一个摩托车后视镜说:“这个,捡来的,装在这里,路上推着她聊天时,她能看到我。”

在常人眼里,这辆“车”简陋无比。但却又不得不让人感叹,张耀明用这些捡来的东西,为韦凤英拼凑出一个最安稳的“家”。

只要不下雨,张耀明都会推着老伴走五六公里到郊外山脚下看风景。看累了,又推她回到广场看人跳舞。“她走不动了,我愿意做她的双脚,推着她到处看看。”张耀明说,只要他还走得动,就会一直走下去。

3

老两口相处从未红过脸

张耀明是柳城县大埔镇都六村人,年轻时经人介绍和韦凤英认识后,他立即对韦凤英一见钟情。

“她是个很好的人,跟了我一辈子,我很感激她。”张耀明说,这么多年来他很感激老伴不嫌弃他家穷,含辛茹苦地照顾家庭和孩子,“老伴一生辛苦,帮我养育了五儿两女。在以前日子最难熬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她也不离不弃。跟着我下地种田养家糊口”。

1991年,由于田地少,一家十多口人在农村实在难以为继。张耀明用积攒的3万元在县城购置了一栋楼,从此一家告别农村,到城市打拼。进城后,夫妻俩在菜市卖菜营生,积攒了一些钱,又大多给孩子们做创业基金。如今他们子女靠着夫妻俩积攒的创业基金日子越过越好,老两口也不用再辛苦了。

“我没有什么职业,我的职业就是照顾好她。”要问张耀明最满意韦凤英哪一点,他笑着说她也没有哪点比别人强,但是“都很好啊”。

“你们在一起做过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就是一起做工吧,种田养猪,卖得钱来养孩子最开心。”

“我很感谢他,自从我中风了以后,洗澡更衣、拉屎拉尿都是他照顾。他却从不嫌脏,从不嫌累。”韦凤英笑着说,老伴对她很好,结婚以来,两人从未吵过架,红过脸。

在记者采访的短短两个小时中,两人眼睛对望时始终含情脉脉,仿佛是55年相亲相爱的时光才能温养出的默契。

新闻推荐

孩子叫声妈 吴姐闪泪花

9月11日,看着3岁的倩倩一边满屋子奔跑,一边叫妈妈的可爱模样,柳北区沙塘镇垦村村民吴姐流下了热泪:这一刻,我们盼了三年。自那...

柳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